梵語amba^,巴利語amma^。意譯母、善女。翻譯名義集卷二(大五四·一○八二中):“阿摩,此雲女母。”又據善見律毗婆沙卷六載,阿摩意爲“母”。于日本,則由阿摩一詞轉稱比丘尼爲阿摩尼。[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二、正像末和贊]
(雜語)Amb&amacron;,譯曰母。名義集二曰:“阿摩,此雲女母。”
此翻雲女母。 - 宋·普潤法雲
(植物)果名。楞伽經四曰:“如來現前世界,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。”見阿末羅條。
樹葉似棗,華白而小,果如胡桃,味酸甜,可入藥。 - 宋·普潤法雲
(菩薩)Abhetri Abhett&imacron;,又作阿麼[齒*來]。譯曰無畏。觀音菩薩之別名。阿摩提觀音儀軌曰:“無畏觀自在菩薩,一名阿摩[齒*來]觀自在菩薩,又雲寬廣。”
(人名)童子名。
(天名)Amagadha,譯爲無害毒。帝釋名。法華玄贊二曰:“能天帝,過去字憍屍迦,此雲玺兒,名阿摩揭陀。此雲無害毒,即摩揭陀國。過去帝釋修因之處,用爲國名。”
阿摩勒,梵語a^mala, a^mlika^, a^mli^ka^, amlaphala,巴利語 a^malaka。又作阿末羅、阿摩羅、庵摩羅、庵摩洛迦。一般譯爲“余甘子”。學名 Tamarindus indica,屬豆科之果樹,其枝葉頗類于合歡木,爲産于印度、馬來西亞、非洲等地之熱帶植物。該樹所結之果實有若豆莢,長約十余公分,具有酸味,稱爲阿摩勒果,可供食用,亦可作藥用。一般人常易將阿摩勒樹與庵沒羅樹(梵a^mra )混淆。[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,善見律毗婆沙卷一、大唐
西域記卷二、玄應音義卷八]
梵語amala-vijn~a^na。即第九識。又作阿末羅識、庵摩羅識、唵摩羅識、庵摩羅識。意譯無垢識、清淨識、如來識。此識爲真谛系之攝論宗所立。人心之本來面目乃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,故攝論宗認爲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清淨階位,即阿摩羅識。
據叁無性論卷上載,唯阿摩羅識無顛倒、變異,故謂之如如。轉識論則謂,實性即阿摩羅識。又據十八空論載,阿摩羅識乃自性清淨心,然爲客塵所染,而謂之不淨。據金剛叁昧經載,衆生一切之情識皆轉入庵摩羅。至于阿摩羅識之體性,據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叁及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叁本等所說,真谛叁藏以真如與真如智爲阿摩羅識之體性。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于攝論章(華嚴孔目章發悟記卷十五之引文)駁斥真谛之主張,謂阿摩羅識僅以如如之理法爲體性。
在唯識學中,六識之外尚有末那識及阿賴耶識,並稱八識;攝論宗又在八識之外另立第九識阿摩羅識,地論宗、天臺宗亦有采此說者。而玄奘系統則認爲第八識即已包括清淨之一面,故不另立第九識。又宋譯楞伽經卷一所說之真識,即第九識。[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、入楞伽經卷二、大乘玄論卷五、梁譯攝大乘論卷中、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、法華經玄義卷五下](參閱“九識義”160)
(術語)阿摩羅者,梵名Amala,或作阿末羅庵摩羅。譯言無垢。阿摩羅識者,即清淨無垢之識也。九識中之第九識。見庵摩羅識條。
又作阿末羅,或庵摩羅,華譯爲無垢,即清淨無垢之識,也是九識中的第九識。 - 陳義孝編
(植物)見阿末羅條。
西域記雲:印度藥果之名也。 - 宋·普潤法雲
(經名)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令其弟子阿摩晝觀佛之相好。阿摩晝輕慢釋種。佛出其種姓之因,並說妙法。攝于長阿含經十叁。
梵名Amara -Kos/a 。原意爲阿摩羅字庫。爲印度阿摩羅辛哈( Amara-sim!ha,被推定爲五五○年至七五○年間之人)所著之梵語辭典 Na^malin%ga^nus/a^sana(關于名與性之研究)之通稱。又稱德黎坎底(梵Trika^n!d!i )。全書共由叁部所成,內容如次:第一部收集有關神、天界、星、時之分類、思惟、感情、音樂、語言、舞蹈、地界、地獄等之語彙;第二部收集有關水、海、魚、植物、尺度、道路、都市、山、蔬菜、男女、裝飾品、四姓、疾病、宗教、戰爭、農事、商業等語彙;第叁部收集人名、物名、同義語、同音異義語及有關語性之法則等。全篇采用Anus!t!ubh 調之韻文,總計一萬叁千語。本書在現存梵語之類語及同音異義語辭典中,不但爲最古最完備者,亦爲類書中之傑作,至今仍被視爲梵語文法之權威辭書。其注釋書據傳有五十部,其中最重要者有:十一世紀之 Ks!irasva^min、十二世紀之 Mahes/vara 與 Subhu^ti(-candra)、Sarva^nanda、十五世紀之 Ra^yamukut!a 等。又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收有本書及其注釋書之藏譯本。[ A.A. Macdonell: History of Sanscrit Literature; Indias/ Past-A Survey of her Literature, Religions, Languages and Antiquities; M. Winternitz: Geschichte derindischen Literatur, Bd. III]
梵名Amara^vati^ 。又譯作阿馬拉瓦蒂。爲古代印度馱那羯磔迦國(梵Dha^nyakat!aka )之都城。位于南印度基斯特納河(Kistna,古名 Kr!s!n!a)下遊。阿摩羅婆提自薰迦王朝以來即爲佛教文化、美術之中心。該地以西元一七九七年麥肯尼基上校(Mackenjie)所發現之大塔爲重心。
據傳該塔建于二世紀頃,或傳此爲阿育王時代(西元前叁世紀頃)所建。爲古代印度叁大佛塔之一。塔式爲覆缽形,然大多荒廢,今僅存塔址與周圍之石欄。石欄有內外二重,爲大理石所製,高約四公尺,內外兩面均有雕刻,所雕者有佛之本生譚及龍蛇樹木等,可見當時亦盛行龍蛇樹木等之崇拜。或謂此塔即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之阿伐羅勢羅僧伽藍之遺址。此外,從所發現浮雕佛陀像之美術手法中,可以推知西北印度之犍陀羅,以迄中印度之摩偷羅一帶,均曾受希臘美術之影響。
于此城發掘之佛像及塔寺,其造型與錫蘭(斯裏蘭卡)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等地所發現之佛像、塔寺相類似。學術界將此種類型稱爲阿摩羅婆提型。又除塔寺、佛像外,並發掘出大
量之佛經。[解說西域記、佛教之美術及曆史]
叁十叁觀音之一。又作阿麼提觀音、阿磨■觀音、庵摩■觀音。意譯無畏觀音、寬廣觀音。即無畏觀自在菩薩。形像爲叁目四臂,乘白獅子座,面向左方,頭上載寶冠,以白蓮花妝飾,前二手執持鳳頭之箜篌,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,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,左足彎屈于獅子之頂上,右足垂下,通身發光焰,面貌慈祥。種子爲豙(a)或逘(sa)。[觀自在菩薩阿麼■法、阿摩提觀音儀軌、圖像抄卷七](參閱“叁十叁
觀音”5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