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訪問繁體版(BIG5)

佛教词典在线查询

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1 条与“陈那”相关的内容
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:
佛学大词典 【1】陈那

  梵名Digna^ga,  Dinna^ga  ,西藏名Phyogs-kyi  glan%-po  。又称域龙、大域龙、方象。西元五、六世纪时人。印度佛教因明论集大成者。一说陈那为南印度香至国人,属婆罗门种姓。初习外道教旨,又入小乘犊子部;后师事世亲,研究大小乘佛教;曾自一阿阇梨受明咒,深得秘法;至乌荼国(梵Odivis/a  )修习禅定。能言善道,折服诸多外道,因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著称于世,于那烂陀寺讲说俱舍论、唯识、因明学说。后受文殊菩萨之劝诫撰述“集量论”。未久,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,复兴已荒废之道场,常行十二头陀行,示寂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。有关陈那生平,另一说以其为南印度案达罗国人,受国王供养,证阿罗汉果,依文殊菩萨之启示遂起兼济之志。师讲说因明论,宣畅瑜伽师地论。

  陈那有关俱舍、唯识之著作颇多。在认识论方面,就心、心所而立见分、相分、自证分,称为三分家;昔来与安慧之一分、难陀之二分、护法之四分说并称。师更于因明学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绩,集因明说之大成,始创“新因明”,由九句因,始确立因之三相,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,变古因明之归纳为演绎,造成印度论理学(因明学)划时代之新里程,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,或新因明之祖。关于师之因明学著作甚多,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列有八论,汉译藏经中现存有九部九卷:真谛译解卷论(与义净译掌中论同本)及无相思尘论(与玄奘译观所缘缘论同本)、义净译取因假设论及观总相论颂、施护等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、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本(与义净译因明正理

门论同本)。西藏译藏经中则收十一部。另外师亦善于文学,曾作杂赞、戏曲。承继陈那之因明学说者,有商羯罗主及法系继承者护法。[大唐西域记卷十、卷十一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(文轨)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]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2】陈那

  (人名)Dinn&amacron;ga,菩萨名。译曰童授,或译曰域龙。佛灭后一千百年顷出现于南印度案达罗国,作因明正理门论,是新因明之祖也。西域记十曰:“陈那。唐言童授。”慈恩传四曰:“此言授童。”因明后记曰:“域龙者,梵语此云陈那是也。”大部补注曰:“陈那,具云摩诃陈那迦,此翻大域龙。”

翻译名义集 【3】陈那

  西域记云:唐言童授。妙吉祥菩萨,指诲传授。如慈恩云,因明论者,元唯佛说,文广义散,备在众经。故地持论云:菩萨求法,当于何求?当于一切五明处求。求因明者,为破邪论,安立正道。劫初题目,创标真似。爰暨世亲,再陈轨式。虽纪纲已列,而幽致未分。故使宾主对扬,犹疑破立之则。有陈那菩萨,是称命世,贤劫千佛之一也。匿迹岩薮,栖峦等持,观述作之利害,审文义之繁约。于时岩谷震吼,云霞变彩。山神捧菩萨足,高数百尺,唱言:佛说因明论道,愿请重弘。菩萨乃放神光,照烛机感。时,彼南印土按达罗国王,见放光明,疑入金刚喻定,请证无学果。菩萨曰:入定观察,将释深经,心期大觉,非愿小果。王言:无学果者,诸圣攸仰,请尊速证。菩萨抚之,欲遂王请。妙吉祥菩萨,因弹指警曰:何舍大心,方兴小志?为广利益者,当转慈氏所说瑜伽,匡正颓纲,可制因明,重成规矩。陈那敬受指诲,奉以周旋。于是覃思研精,乃作因明正理门论。又辅行云:迦毗罗仙恐身死,往自在天问。天令往频陀山,取余甘子,食可延寿。食已,于林中化为石床。大有不逮者,书偈问石。后为陈那菩萨斥之,书偈石裂。 - 宋·普润法云

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【4】陈那

印度佛教因明论的集大成者,公元五、六世纪时人。据说为南印度香至国人,婆罗门种姓。初习外道教旨,又入小乘犊子部;后来师事世亲论师,研究大小乘佛教;曾自一阿阇梨处受明咒,辩才无碍,折服诸多外道,因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著称于世,于那烂陀寺宣讲《俱舍论》,及唯识、因明学说。曾撰述《集量》。未久,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,复兴已荒废的道场,常行十二头陀行,示寂于乌荼国森林中的洞窟内。有关陈那生平,另一说以其为南印度案达罗国人,受国王供养,证阿罗汉果,依文殊菩萨之启示遂起兼济之志。师讲说因明论,宣扬《瑜伽师地论》。  

陈那于唯识论方面,主张就心、心所立见分、相分、自证分三分,故称为三分家;昔来与安慧的一分、难陀的二分、护法做四分说并称,所谓“安难陈护、一二三四。”陈那更于因明学方面留有不朽的功绩,集因明说之大成,始创“新因明”,由九句因,始确立因之三相,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,变古因明的归纳为演绎,造成印度论理学(因明学)划时代的新里程,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,或新因明之祖。关于师之因明学著作甚多,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四列有八论,汉译藏经中现存有九部九卷:真谛译《解卷论》与义净译的《掌中论》同本;及《无相思尘论》(与玄奘译《观所缘缘论》同本)、义净译《取因假设论》及《观总相论颂》、施护等译《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》、玄奘译《因明正理门论》。继承陈那因明学说的,为商揭罗主;继承他唯识法系的是护法。 - 于凌波居士著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5】陈那

  (人名)K&amacron;u&ndotblw;&ddotblw;inya,巴Ko&ndotblw;&ddotblw;añña,旧称憍陈如。亦曰拘邻。尊者之姓。译曰火器,了本际。玄应音义二十四曰:“憍陈那,旧云憍陈如,讹也。此云火器,是姓也。阿若是名,亦云初智,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。”五比丘之笔头人。初释尊出家求道,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。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,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,与他四比丘共去,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,为弟子。即佛最初之弟子也。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6】陈那裂石

  (故事)陈那为新因明之祖。与迦毗罗仙之化石者问答,石为之裂。辅行十之一曰:“迦毗罗仙,恐身死,往自在天问。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,可延寿。食已于林中化为石,如床大。有不逮者,书偈问石。后为陈那菩萨斥之。书偈,石裂。”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7】陈那裂石

  (故事)见石条。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8】摩诃陈那

  (人名)Mah&amacron;di&ndotabv;n&amacron;ga,菩萨名。译曰大域龙。见陈那条。

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【9】阿若多憍陈那

  (人名)见阿若憍陈如条。

法相辞典 【10】陈那菩萨制因明论

西域记十卷十六页云:所行罗满伽蓝西南,行二十余里,至孤山。山岭有石窣堵波。陈那(唐言童授)菩萨,于此作因明论。陈那菩萨者:佛去世后,承风染衣;智愿广大,慧力深固。愍世无依,思弘圣教。以为因明之论,言深理广。学者虚功,难以成业。乃匿迹幽岩,移神寂定。观述作之利害,审文义之繁约。是时崖谷震响,烟云变釆。山神捧菩萨,高数百尺,唱如是言:昔佛世尊,善权导物;以慈悲心,说因明论。综括妙理,深究微言。如来寂灭,大义泯绝。今者陈那菩萨,福智悠远,深达圣旨。因明之论,重弘兹日。菩萨乃放大光明,照烛幽昧。时此国王,深生尊敬。见此光明相,疑入金刚定,因请菩萨证无生果。陈那曰:吾入定观察,欲释深经。心期正觉,非愿无生果也。王曰:无生之果,众圣攸仰。断三界欲,洞三明智。斯盛事也。愿疾证之。陈那是时心悦王请,方欲证受无学圣果;时妙吉祥菩萨,知而惜焉。欲相警诫,乃弹指悟之,而告曰:惜哉!如何舍广大心,为狭劣志。从独善之怀,弃兼济之愿。欲为善利,当广传说慈氏菩萨所制瑜伽师地论,导诱后学,为利甚大。陈那菩萨,敬受指诲,奉以周旋。于是覃思沉研,广因明论。犹恐学者,惧其文微辞约也;乃举其大义,综其微言,作因明论,以导后进。自兹已后,宣畅瑜伽盛业。从此林野中南行千余里,至驮那羯磔迦国。(亦大安达逻国南印度境) - 朱芾煌

中国百科全书 【11】陈那(Dignaga 约5~6世纪)

  Chenna

 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,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,后人称为“中世纪正理学之父”。据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、卷三以及多罗那他《印度佛教史》第23章等记载,为南印度香至国人,属婆罗门种姓。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,后改学大乘。据说是世亲弟子。于南印度安达罗国作《因明论》,擅长因明比量,在与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辩论中屡屡获胜,常在那烂陀寺讲《俱舍论》和唯识、因明学说。因受小乘佛教经量部的影响,主张“有相唯识”说。认为在识(能缘)的活动中,会变带出境(所缘)的影相;境有实体,能够使能缘识缘托而生。又从“量”(认识)的角度考察,提出“三分”说:识能够变带出被认识的境的影相,此名为“相分”;识能够认识境,此名为“见分”;识能够自己体认自己,此名为“自证分”。相分有实体,见分有行相,这种主张被称为“有相唯识”。陈那开始提出“境不离识”的主张,使“唯识无境”的唯识学在性质上有所改变。

  改革因明学是陈那的最大贡献。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“新因明”。其改革要点有:①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,舍弃了圣教量、譬喻量等认识途径;②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,不带任何“名相”概念的分别作用;③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,删去合、结二支;④创制“九句因”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,进一步充实了“因三相”的罗辑内容;⑤区分喻体与喻依,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;⑥提出“遮诠”说,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。这些改革,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,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。

  主要著作为《集量论》(现存藏文译本)。此外还有《顺明正理门论》、《取因假设论》、《观总相论颂》、《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》(以上现存汉文译本)和《因轮论》、《观三世论》、《普贤行愿义摄》、《入瑜伽》、《阿毗达磨(俱舍论)注紧要义灯》、《圣文殊瞿沙赞》(以上现存藏文译本)以及《解捲论》(《掌中论》)、《观所缘缘论》(以上现存汉,藏文译本)。(罗炤  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