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詞典在線查詢

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1 條與「陳那」相關的內容
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:
佛學大詞典 【1】陳那

  梵名Digna^ga,  Dinna^ga  ,西藏名Phyogs-kyi  glan%-po  。又稱域龍、大域龍、方象。西元五、六世紀時人。印度佛教因明論集大成者。一說陳那爲南印度香至國人,屬婆羅門種姓。初習外道教旨,又入小乘犢子部;後師事世親,研究大小乘佛教;曾自一阿阇梨受明咒,深得秘法;至烏荼國(梵Odivis/a  )修習禅定。能言善道,折服諸多外道,因與尼夜耶學派辯論而著稱于世,于那爛陀寺講說俱舍論、唯識、因明學說。後受文殊菩薩之勸誡撰述“集量論”。未久,曆遊南印度降伏外道諸論師,複興已荒廢之道場,常行十二頭陀行,示寂于烏荼國森林中之洞窟。有關陳那生平,另一說以其爲南印度案達羅國人,受國王供養,證阿羅漢果,依文殊菩薩之啓示遂起兼濟之志。師講說因明論,宣暢瑜伽師地論。

  陳那有關俱舍、唯識之著作頗多。在認識論方面,就心、心所而立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,稱爲叁分家;昔來與安慧之一分、難陀之二分、護法之四分說並稱。師更于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績,集因明說之大成,始創“新因明”,由九句因,始確立因之叁相,改五支作法爲叁支作法,變古因明之歸納爲演繹,造成印度論理學(因明學)劃時代之新裏程,被稱爲中世紀正理學之父,或新因明之祖。關于師之因明學著作甚多,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列有八論,漢譯藏經中現存有九部九卷:真谛譯解卷論(與義淨譯掌中論同本)及無相思塵論(與玄奘譯觀所緣緣論同本)、義淨譯取因假設論及觀總相論頌、施護等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、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本(與義淨譯因明正理

門論同本)。西藏譯藏經中則收十一部。另外師亦善于文學,曾作雜贊、戲曲。承繼陳那之因明學說者,有商羯羅主及法系繼承者護法。[大唐西域記卷十、卷十一、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(文軌)、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]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2】陳那

  (人名)Dinn&amacron;ga,菩薩名。譯曰童授,或譯曰域龍。佛滅後一千百年頃出現于南印度案達羅國,作因明正理門論,是新因明之祖也。西域記十曰:“陳那。唐言童授。”慈恩傳四曰:“此言授童。”因明後記曰:“域龍者,梵語此雲陳那是也。”大部補注曰:“陳那,具雲摩诃陳那迦,此翻大域龍。”

翻譯名義集 【3】陳那

  西域記雲:唐言童授。妙吉祥菩薩,指誨傳授。如慈恩雲,因明論者,元唯佛說,文廣義散,備在衆經。故地持論雲:菩薩求法,當于何求?當于一切五明處求。求因明者,爲破邪論,安立正道。劫初題目,創標真似。爰暨世親,再陳軌式。雖紀綱已列,而幽致未分。故使賓主對揚,猶疑破立之則。有陳那菩薩,是稱命世,賢劫千佛之一也。匿迹岩薮,棲巒等持,觀述作之利害,審文義之繁約。于時岩谷震吼,雲霞變彩。山神捧菩薩足,高數百尺,唱言:佛說因明論道,願請重弘。菩薩乃放神光,照燭機感。時,彼南印土按達羅國王,見放光明,疑入金剛喻定,請證無學果。菩薩曰:入定觀察,將釋深經,心期大覺,非願小果。王言:無學果者,諸聖攸仰,請尊速證。菩薩撫之,欲遂王請。妙吉祥菩薩,因彈指警曰:何舍大心,方興小志?爲廣利益者,當轉慈氏所說瑜伽,匡正頹綱,可製因明,重成規矩。陳那敬受指誨,奉以周旋。于是覃思研精,乃作因明正理門論。又輔行雲:迦毗羅仙恐身死,往自在天問。天令往頻陀山,取余甘子,食可延壽。食已,于林中化爲石床。大有不逮者,書偈問石。後爲陳那菩薩斥之,書偈石裂。 - 宋·普潤法雲

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【4】陳那

印度佛教因明論的集大成者,公元五、六世紀時人。據說爲南印度香至國人,婆羅門種姓。初習外道教旨,又入小乘犢子部;後來師事世親論師,研究大小乘佛教;曾自一阿阇梨處受明咒,辯才無礙,折服諸多外道,因與尼夜耶學派辯論而著稱于世,于那爛陀寺宣講《俱舍論》,及唯識、因明學說。曾撰述《集量》。未久,曆遊南印度降伏外道諸論師,複興已荒廢的道場,常行十二頭陀行,示寂于烏荼國森林中的洞窟內。有關陳那生平,另一說以其爲南印度案達羅國人,受國王供養,證阿羅漢果,依文殊菩薩之啓示遂起兼濟之志。師講說因明論,宣揚《瑜伽師地論》。  

陳那于唯識論方面,主張就心、心所立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叁分,故稱爲叁分家;昔來與安慧的一分、難陀的二分、護法做四分說並稱,所謂“安難陳護、一二叁四。”陳那更于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的功績,集因明說之大成,始創“新因明”,由九句因,始確立因之叁相,改五支作法爲叁支作法,變古因明的歸納爲演繹,造成印度論理學(因明學)劃時代的新裏程,被稱爲中世紀正理學之父,或新因明之祖。關于師之因明學著作甚多,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卷四列有八論,漢譯藏經中現存有九部九卷:真谛譯《解卷論》與義淨譯的《掌中論》同本;及《無相思塵論》(與玄奘譯《觀所緣緣論》同本)、義淨譯《取因假設論》及《觀總相論頌》、施護等譯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》、玄奘譯《因明正理門論》。繼承陳那因明學說的,爲商揭羅主;繼承他唯識法系的是護法。 - 于淩波居士著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5】陳那

  (人名)K&amacron;u&ndotblw;&ddotblw;inya,巴Ko&ndotblw;&ddotblw;añña,舊稱憍陳如。亦曰拘鄰。尊者之姓。譯曰火器,了本際。玄應音義二十四曰:“憍陳那,舊雲憍陳如,訛也。此雲火器,是姓也。阿若是名,亦雲初智,以最初悟無生而得智由本願也。”五比丘之筆頭人。初釋尊出家求道,淨飯王命供奉共爲苦行。後釋尊觀破苦行于成道無效而棄之,彼以此爲釋尊破戒墮落,與他四比丘共去,後于波羅捺國鹿野園受釋尊教化,爲弟子。即佛最初之弟子也。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6】陳那裂石

  (故事)陳那爲新因明之祖。與迦毗羅仙之化石者問答,石爲之裂。輔行十之一曰:“迦毗羅仙,恐身死,往自在天問。天令往頻陀山取余甘子食,可延壽。食已于林中化爲石,如床大。有不逮者,書偈問石。後爲陳那菩薩斥之。書偈,石裂。”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7】陳那裂石

  (故事)見石條。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8】摩诃陳那

  (人名)Mah&amacron;di&ndotabv;n&amacron;ga,菩薩名。譯曰大域龍。見陳那條。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9】阿若多憍陳那

  (人名)見阿若憍陳如條。

法相辭典 【10】陳那菩薩製因明論

西域記十卷十六頁雲:所行羅滿伽藍西南,行二十余裏,至孤山。山嶺有石窣堵波。陳那(唐言童授)菩薩,于此作因明論。陳那菩薩者:佛去世後,承風染衣;智願廣大,慧力深固。愍世無依,思弘聖教。以爲因明之論,言深理廣。學者虛功,難以成業。乃匿迹幽岩,移神寂定。觀述作之利害,審文義之繁約。是時崖谷震響,煙雲變釆。山神捧菩薩,高數百尺,唱如是言:昔佛世尊,善權導物;以慈悲心,說因明論。綜括妙理,深究微言。如來寂滅,大義泯絕。今者陳那菩薩,福智悠遠,深達聖旨。因明之論,重弘茲日。菩薩乃放大光明,照燭幽昧。時此國王,深生尊敬。見此光明相,疑入金剛定,因請菩薩證無生果。陳那曰:吾入定觀察,欲釋深經。心期正覺,非願無生果也。王曰:無生之果,衆聖攸仰。斷叁界欲,洞叁明智。斯盛事也。願疾證之。陳那是時心悅王請,方欲證受無學聖果;時妙吉祥菩薩,知而惜焉。欲相警誡,乃彈指悟之,而告曰:惜哉!如何舍廣大心,爲狹劣志。從獨善之懷,棄兼濟之願。欲爲善利,當廣傳說慈氏菩薩所製瑜伽師地論,導誘後學,爲利甚大。陳那菩薩,敬受指誨,奉以周旋。于是覃思沈研,廣因明論。猶恐學者,懼其文微辭約也;乃舉其大義,綜其微言,作因明論,以導後進。自茲已後,宣暢瑜伽盛業。從此林野中南行千余裏,至馱那羯磔迦國。(亦大安達邏國南印度境) - 朱芾煌

中國百科全書 【11】陳那(Dignaga 約5~6世紀)

  Chenna

 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,佛教新因明的創始人,後人稱爲“中世紀正理學之父”。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十、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一、卷叁以及多羅那他《印度佛教史》第23章等記載,爲南印度香至國人,屬婆羅門種姓。出家後先爲小乘佛教犢子部信徒,後改學大乘。據說是世親弟子。于南印度安達羅國作《因明論》,擅長因明比量,在與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辯論中屢屢獲勝,常在那爛陀寺講《俱舍論》和唯識、因明學說。因受小乘佛教經量部的影響,主張“有相唯識”說。認爲在識(能緣)的活動中,會變帶出境(所緣)的影相;境有實體,能夠使能緣識緣托而生。又從“量”(認識)的角度考察,提出“叁分”說:識能夠變帶出被認識的境的影相,此名爲“相分”;識能夠認識境,此名爲“見分”;識能夠自己體認自己,此名爲“自證分”。相分有實體,見分有行相,這種主張被稱爲“有相唯識”。陳那開始提出“境不離識”的主張,使“唯識無境”的唯識學在性質上有所改變。

  改革因明學是陳那的最大貢獻。他的因明學說被稱爲“新因明”。其改革要點有:①主張只有現量與比量兩種認識,舍棄了聖教量、譬喻量等認識途徑;②認爲現量必須是純粹的知覺,不帶任何“名相”概念的分別作用;③將五支作法變爲叁支作法,刪去合、結二支;④創製“九句因”以判定因的正確與錯誤,進一步充實了“因叁相”的羅輯內容;⑤區分喻體與喻依,使同喻體與異喻體之間形成換質換位的關系;⑥提出“遮诠”說,強調概念通過否定事物矛盾性質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質。這些改革,將正理派與佛教古因明的類比推理改造成爲演繹推理,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大飛躍和轉折。

  主要著作爲《集量論》(現存藏文譯本)。此外還有《順明正理門論》、《取因假設論》、《觀總相論頌》、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》(以上現存漢文譯本)和《因輪論》、《觀叁世論》、《普賢行願義攝》、《入瑜伽》、《阿毗達磨(俱舍論)注緊要義燈》、《聖文殊瞿沙贊》(以上現存藏文譯本)以及《解捲論》(《掌中論》)、《觀所緣緣論》(以上現存漢,藏文譯本)。(羅炤  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