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詞典在線查詢

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5 條與「降魔」相關的內容
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:
佛學大詞典 【1】降魔

  梵語ma^ra-tarjana,或ma^ra-dhars!an!a。意即對治、降伏惡魔。惡魔乃擾亂身心,障礙善法,破壞勝事,奪取慧命者,通常分爲心內之煩惱魔與心外之天魔,皆爲修行佛道之障礙,修行者可賴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。同時佛菩薩爲引導衆生,亦須以定慧之力降伏魔害。例如,不動明王所持之劍稱爲降魔劍,此即其象征之意。傳說釋尊在菩提樹下端坐時,即有群魔來襲,然盡爲釋尊逐退,而後終成正等正覺。故降魔亦爲釋尊八相之一。釋尊降魔之事迹,諸經所載甚多,如佛本行經卷叁降魔品、佛所行贊卷叁破魔品、普曜經卷六降魔品等均詳舉之。自古描繪釋尊降魔圖像之造立甚盛,其最著名者,乃印度阿旃多石窟第一窟正面佛龛前室右壁之釋尊降魔成道圖,被推定爲七世紀之作品。此外,右手垂膝上,左手提衣之印相,稱降魔印。右足置左股之上,複以左足壓右股,手亦以左居上之結跏趺坐,稱爲降魔坐。[無量壽經、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、摩诃止觀卷八]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2】降魔

  (術語)降伏惡魔也。佛將成正覺坐菩提道場時,欲界第六天現惡魔之相來試種種之妨害。或以溫言诳之,或以暴威逼之,佛盡降伏之,是雲降魔。佛說無量壽經上曰:“受施草敷佛樹下,跏趺而坐,奮大光明,使魔知之。魔率官屬,而來逼試。製以智力,皆令降伏。”維摩經佛國品曰:“始在佛樹力降魔,得甘露滅覺道成。”

佛學常見辭彙 【3】降魔

  降伏惡魔。 - 陳義孝編

俗語佛源 【4】降魔

  指釋迦牟尼成道的八個過程之一。釋迦牟尼成道前夕,端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,思維正理。此時,有個欲界的天魔,名叫魔波旬,先派了叁個魔女用種種媚態去迷惑釋迦。釋迦用神通力,讓叁個魔女都變成了面皺發白的老妪。天魔憤怒,親自率領魔軍進行威嚇。釋迦不爲所動,義正辭嚴。只聽得一聲巨響,天魔應聲倒地,魔軍都一齊俯伏地上。(見《佛本行集經》卷二八)《維摩诘經·佛國品》:“始在佛樹(菩提樹)力降魔,得甘露滅覺道成。”即指釋迦降魔事。後來《西遊記》等神魔小說中有關降伏妖的故事,都受了佛經的影響。此外,“魔”不但指具體的魔王,也泛指一切擾亂身心、妨礙修行的意念和行爲等。用智慧、禅定、戒律去製伏妄念和惡事等,也可以稱爲降魔。如元·王恽《番禺杖》詩雲:“笑揮堪解虎,靜倚可降魔。”(李明權) -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5】降魔

  (物名)演密鈔十曰:“杵頭有四角形者,如尋常塑畫。金剛神手所執者,名降魔杵,是也。”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6】降魔

  (經名)有魔入目連腹中,目連喚出,說往昔之因緣,魔乃怖而降伏。此經攝入中阿含經叁十。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7】降魔

  (術語)此降魔爲八相成道之一,故雲降魔相。[囗@又]不動明王等降伏惡魔可畏之忿怒相亦雲降魔相。

佛學常見辭彙 【8】降魔

  八相成道之一。 - 陳義孝編

佛學大詞典 【9】降魔

  即降伏惡魔之印相。結此印時,右手垂于膝上,左手捉袈裟之衣角。另據密教歡喜母愛子成就法所載,其印相異于上舉,系二手內縛,二小指相鈎,二無名指各入左右之虎口,二中指豎合,二食指各撚二中指之背,二拇指各撚二中指之中節,稱爲降伏印。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10】降魔

  (術語)同降伏坐。見降伏條附錄。

佛學常見辭彙 【11】降魔

  見降伏坐條。 - 陳義孝編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12】降魔利劍

  (物名)不動明王等所持之刀劍也。是爲降伏惡魔之利劍。

五燈會元 【13】兖州降魔藏禅師

  兖州降魔藏禅師,趙郡人也。姓王氏。父爲毫掾。師七歲出家,時屬野多妖鬼,魅惑于人。師孤形製伏,曾無少畏,故得降魔名焉。即依廣福院明贊禅師落發。後遇北宗盛化,便誓摳衣。秀問曰:「汝名降魔,此無山精木怪,汝翻作魔邪?」師曰:「有佛有魔。」秀曰:「汝若是魔,必住不思議境界。」師曰:「是佛亦空,何境界之有!」秀懸記之曰:「汝與少皞之墟有緣。」師尋入泰山。數稔,學者雲集。一日告門人曰:「吾今老朽,物極有歸。」言訖而逝。 - 宋·普濟

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【14】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

  (經名)無量門微密持經之異名。

曆代名僧辭典 【15】降魔藏師(唐兖州東嶽)[《宋高僧傳》卷第八]

釋藏師。姓王氏。趙郡人也。父爲毫州掾。稚齒尋師居然慕法。而性好獨處。谯多厲鬼持魅于人。藏七歲只影閑房孤形迥野。嘗無少畏。至年長彌見挺拔。故號降魔藏欤。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贊禅師。師意其法器。乃發擿之。[應-心/言]對辯給答出問表。因留執事服勤受法。俾誦法華逾月徹部。登即剃落受具習律焉。次講南宗論。大機將發俄投麈尾。九州靈迹罕不登升。後往遇北州鼎盛。便誓依棲。秀問曰。汝名降魔。我此無山精木怪。汝翻作魔邪。曰有佛有魔。秀雲。汝若是魔。必住不思議境界也。曰是佛亦空。何不思議之有。時衆莫不異而欽之。先是秀師懸記之。汝與少皞之墟有緣。尋入泰山。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。爲金輿谷朗公行化之亞也。一日告門人曰。吾今老朽物極有歸。正是其時。言訖而終。春秋九十一矣。 - 顧偉康編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