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術語)有一類大心之衆生,直聞大乘,行大法,證佛果,此爲頓悟。初得小果,後回入大乘,而至佛果,此爲漸悟。又自初雖入大乘,而以曆劫之修行,漸成佛道,爲漸悟。速疾證悟妙果,爲頓悟。但以初義爲通說。圓覺經曰:“是教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從此開悟。”大日經疏曰:“無頓悟機不入其手。”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:“雲何爲頓悟?答:頓者頓除妄念,悟者悟無所得。又雲:頓悟者,不離此生即得解脫。”
Dunwu
佛教教義。佛教關于證悟成佛的步驟和方法。與漸悟相對,指無須長期按次第修習,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,即可突然覺悟而成佛。頓悟之說,在佛教經典中早有記載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卷一即有“速疾解脫頓悟涅槃”之語。《菩薩珞璎本業經》卷下“佛母品”也稱“聽等覺如來說珞璎法藏,是故無漸覺世尊,唯有頓覺如來”。中國佛教不同派別在成佛的步驟、方法上,理論各有差別。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禅學,側重于數息行觀的精神修煉,認爲達到阿羅漢果位也要累世修行,積累功德,後被看成是主張漸悟的一派;支谶、支謙所傳的大乘般若學,側重于義解,直探實相本體,後來被看成是近于頓悟的一派。東晉時的支道林、道安、慧遠、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驟、方法與所謂菩薩修行的“十住”階次相聯系,認爲在“七住”以前是漸悟過程,到了“七住”,對“無生”(實相、真理)法有了堅定的識,已證得“無生法忍”,雖非究竟,但已可有頓悟。這種頓悟,還承認“一住”至“七住”是漸修過程,是一種漸進的頓悟,被稱爲“小頓悟”。
頓悟說的創立 頓悟之說由來已久,但真正創立學說的是東晉、南北朝的道生。他認爲,在“七住”內沒有悟道的可能,必須到“十住”時最後一念“金剛道心”,才有一種猶如金剛般堅固、鋒利的能力,頓將一切妄惑(“愚昧無知”)斷得幹幹淨淨,由此得到正覺(真正的覺悟),即頓悟成佛。相傳道生著有《頓悟成佛義》,已佚。在慧達的《肇論疏》中引有道生語:“夫稱頓者,明理不可分,悟語照極。以不二之悟,符不分之理,理智恚釋,謂之頓悟。”意謂佛理是不可分的整體,故對它的覺悟,亦不能分階段實現,必須頓悟。他還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見性即可成佛。無須按次第修習。這種頓悟成佛說,在當時佛教中是駭俗之論,反響強烈。先有慧觀撰《漸悟論》,主張漸次悟入而成佛,反對道生的頓悟說。後有昙無成作《明漸論》,闡述漸悟的道理,也不同意道生的頓悟見解。南朝名士謝靈運則支持道生的頓悟理論,並有所發揮。他著《與諸道人辯宗論》,與許多對頓悟之說有疑問的法勖、僧維、慧( )
、法綱、王體元等人問答與辯難。認爲漸悟只是一種引導愚昧者的方便說法,只有頓悟才能得到佛教真谛。另有慧睿著《喻疑論》,也贊成道生的頓悟說。道生的頓悟說,由于其弟子道攸、法瑗等人的弘傳,影響極大。直至南齊時,荊州隱士劉虬,作《無量義經序》,宣揚“入空必頓”的觀點,也主張頓悟成佛。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對道生也都甚爲贊揚,並召請頓悟論者入京宣講頓悟說。
頓漸相爭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,對頓悟、漸悟也有了新的理解。到了隋唐時間,頓悟、漸悟之爭尤烈。禅宗主張頓悟說,其余各宗大都主張漸修。禅宗內部,又有“南頓北漸”之說。北宗神秀側重漸修,南宗惠能提倡頓悟。惠能認爲,“凡夫”和“佛”,並無多大差別,關鍵在于“迷”和“悟”。而由迷到悟,又只是“一念”之間。所謂“一刹那間,妄念俱滅,若識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”。後來這種頓悟說還發展成爲所謂“棒喝”和“機鋒”,用一頓棒打或大喝一聲以破除對方的迷執,一下子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。
影響 禅宗這種“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”的頓悟理論,在佛教中影響頗大。而且對中國的哲學思想,特別是宋明理學,也産生很大影響。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導的“一旦豁然貫通”的工夫,就脫胎于禅宗的“一悟即至佛地”的頓悟說。陸九淵提出直接“發明本心”以達到“知”的認識論,也源于禅宗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的頓悟理論。(高振農)
Sudden Enlightenment == 頓悟
Enlightened all of a sudden by hearing or studying Dharma, usually for those who practices Ch”an.
聞法即悟的意思。 - 陳義孝編
(術語)上根上智得速入悟之人。無量壽經注曰:“頓悟上機又如說修行之人也。”
指東晉僧道生(355~434)。因道生發表頓悟成佛說,引起佛教界長期之論诤。其後,産生大頓悟義與小頓悟義之別,對後世禅宗、華嚴宗之影響極大。其主張小頓悟義者,人稱“小頓悟師”,有僧肇、支遁、真安埵、邪通、慧遠、道安等。[法華經疏卷一、二谛義卷下、肇論疏卷上(惠達)、叁論遊意義、出叁藏記集卷十二、卷十五]
快速直入究極之覺悟,稱爲頓悟;依順序漸進之覺悟,稱爲漸悟。我國五世紀頃,以涅槃經爲主,産生頓悟成佛、漸悟成佛說之論爭。其後,道生之“頓悟成佛說”由于四十卷涅槃經之譯出而獲得確認。我國禅宗,依使用教義之差異,遂産生不同之宗風,即南方之慧能系(稱南頓)與北方之神秀系(稱北漸)。在法相宗,菩薩不定性者,須經聲聞、緣覺之過程,始能回心入菩薩道者,稱爲漸悟菩薩,又稱回心菩薩;菩薩定性者,不須經此過程而能即刻進入菩薩階位者,稱爲頓悟菩薩,又稱直往菩薩、頓大菩薩。[成唯識論卷九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、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、卷九末]
(術語)又曰直往菩薩。漸悟菩薩之對。無始以來,于第八阿賴耶中,有菩薩之法爾無漏種子,無爲二乘之修業,直進入菩薩之道位者。
主張“悟時即法性至理一體;一悟一切悟,而無階級次第之分”之學說思想。東晉僧道生(355~434)著「頓悟成佛義”,首倡此頓悟成佛說,引起佛教界長期之激烈論爭。慧觀作“漸悟論”,昙無成作“明漸論”等,闡論漸悟之義而駁斥頓悟說,然另有僧肇、支遁等提倡小頓悟義。道生之弟子道猷(道攸)、寶林、法寶等,繼續闡揚其師之論。劉宋文帝在位期間(424~453),曾延請道猷入宮宣講頓悟之義。又慧觀之弟子法瑗,亦提倡頓悟說。謝靈運贊同道生之說,作“辯宗論”,謂華人與夷人之資質有異,佛陀等主張須長期之修行;我國聖人則主張一舉得以與真理一體。至唐代,慧能系之禅僧側重頓悟;神秀系之禅僧則偏重漸悟。蓋依法華經疏卷一、二谛義卷下所載,道生雖說頓悟,然亦不廢頓悟前之漸悟修行。而慧能之弟子中,對道生之說另有批駁。此外,華嚴宗四祖澄觀(738~839),稱揚道生之說,其教學亦頗受道生之影響。
據學者推論,道生頓悟說之思想背景,有其獨特之實相觀;或因其欲與儒家思想相調和,或因受到老莊思想之熏染。至于禅宗之頓悟說與道生之頓悟說,兩者間之關聯,迄今尚無定論,若從一般之研究傾向而言,我國學者通常強調兩者之相關性,日本學者則往往注重兩者之差異性。[出叁藏記集卷十二、卷十五、肇論疏卷上(慧達)、叁論遊意義]
凡二卷。唐代大珠慧海撰。收于卍續藏第一一○冊。原爲一卷,現存本則有上、下二卷。下卷又稱諸方門人參問語錄,或稱諸宗所問語錄。卷尾有四明妙協之跋。妙協于明洪武二年(1369)偶讀頓悟入道要門論,頗有深悟,不忍私藏,遂將之與景德傳燈錄卷六之大珠章、卷二十八之大珠廣語,及聯燈會要中之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安心法門等合並刊行;而以後叁者作卷下之內容。
本書所引經典有楞伽經、維摩經、遺教經、楞嚴經、佛名經、梵網經、金剛經、涅槃經、金光明經、華嚴經、法華經等,甚至唐代出現之佛說法句經及禅門經、大通方廣等僞經,以及六祖壇經、神會語錄、楞伽師資記、寶林傳等禅錄,或孟子及僧肇之語,均被引用。故由此書即可窺知初期禅宗教學之背景。[祖堂集卷十四、禅門拈頌集卷八、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四、頓悟要門(岩波文庫)]
Jianwu
全一卷。略稱頓悟真宗論。唐代慧光集釋。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。內容以問答體論述真性之開顯及生死透脫之道,爲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。本書久已失傳,今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出土本(伯希和第二一六二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