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iqin
中印度佛教哲學家。一譯天宗。音譯“婆薮槃豆”。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建立者之一。無著之弟。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(意譯丈夫城)。屬婆羅門種姓。初習小乘,在說一切有部出家,曾去迦濕彌羅國精研該部教理4年。後回布路沙城,作《俱舍論》,批語說一切有部的煩瑣教義和在乘教義。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五記載:當世親自北印度來到中印度阿 陀國時,無著曾命弟子迎候,並止于戶牖之外。夜分之後,無著誦《十地經》,世親聽後感到其法深妙,于是追隨無著改信大乘,弘揚唯識論。他在《唯識二十論》和《唯識叁十頌》中,充分闡明了他“識生似外境現”的思想,意即外境本來並不存在,由于識生起的作用,轉變成爲心的對象,如同病目見空華。他的這兩部著作,集唯識思想的精華,也是唯識學說發展的高峰。
在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中,他把宇宙萬有分爲五大類,即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、無爲法。心法是說以心(精神現象)爲主體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八種“識”,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,包括五根、五境和意識的對境十一種現象;不相應行法是一種非精神、非物質的現象,它區別于前叁種法,是假立的有爲法,包括二十四種現象,它區別于前叁種法,是假立的有爲法,包括二十四種現象;無爲法是不生不來的現象,湛然常住的理法,其中包括六種無爲:虛空無爲(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境界)、擇滅無爲(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)、非擇滅無爲(通過神秘的直觀得到真理的境界)、不動滅無爲(通過深思靜慮,不爲苦樂所動的境界)、想受滅無爲(滅斷一切觀念、感覺、以直觀顯現真理的境界),真如無爲(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)。以上五位百法總括來說,就是心是識自體,心與識相應,色是心識所變現,不相應行法是區別于心、色的假立,無爲法則是前四位斷染成淨的最終結果,無爲法也以識爲根本,但它是最真實、最圓滿的最高真理。
在《佛性論》中,他提出五性各別說,把一切衆生分爲:聲聞、獨覺、如來、不定種性、無性有情等五類。此五者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,由于每個人所具有的善、惡種子不同,因而修持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:聲聞可修證阿羅漢;獨覺修證辟支佛;如來種性可修證爲佛;不定種性的證果不確定,可修證以上叁種之一;無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種子,因此要受業報輪回的限製,雖然苦心修持,也不能下得上面叁果。這種五性各別說和古代印度的種姓觀是密切相關的。
著作甚多,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,尚有:《大乘成業論》、《大乘五蘊論》、《止觀門論頌》等。還有對《中邊分別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大乘莊嚴經論》、《六門教授習定論》、《金剛般若經論》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十地經》、《寶髻經》、《勝思惟梵天所問經》等的注釋。據傳,還有《論軌》、《論式》、《論心》等因明著作叁部,梵本已佚,也無漢文譯本,僅從其他經典中略知片斷。
世親學說的後繼人,說法不一。在《成唯識論述記》中記載有護法、德慧、安慧、親勝(世親同時)、難陀、淨月、火辨(世親同時)、勝友、勝子、智月等十家;據西藏的記載,則爲安慧、陳那、德光、解脫軍等四大家。(黃心川 宮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