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isonglu
佛教戒律書。又稱《薩婆多部十誦律》。後秦弗若多羅和鸠摩羅什等譯。61卷。相傳律文原有八十誦,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優波掘始刪爲十誦。
此律初誦至叁誦,含有四波羅夷、十叁僧殘、二不定、叁十尼薩耆、九十波逸提、四波羅提提舍尼、一百另七衆學、七滅诤等八法。第四誦有受具足戒、布薩、自恣、安居、皮革、醫藥、衣等七法。第五誦有迦絺那衣、俱舍彌、瞻彼、般荼盧伽、悔、遮、臥具、诤事等八法。第六誦爲謂達事等雜法。第七誦爲尼律,包括六法。第八誦,爲增一法,包括二十一法。第九誦爲優波離問法,可分爲二十四法。第十誦包括比丘誦、二種毗尼及雜誦、四波羅夷、僧伽婆屍沙法。最後附“善誦毗尼序”,分四品,前二品述結集的始末,後二品集錄有關羯磨、說戒、安居、衣食、醫藥、房舍等等的開遮。
在傳來中國的四部廣律中,此律翻譯弘傳最早。晉、宋、齊時,已經盛行,梁、陳、隋之際,南主英匠更是專門弘揚此律。先是鸠摩羅什在龜茲國(今新疆庫車一帶)從專精《十誦律》的卑摩羅叉學習,旋卑摩羅叉來華後,在長安補譯和刪定譯本後,即攜帶此律至江陵(治所在今湖北江陵)各地弘揚,江左慧猷從他受業,後大弘《十誦律》,爲一時宗師。同時有河內僧業遊長安,從鸠摩羅什學《十誦律》,後弘化于姑蘇(今江蘇蘇州)。又趙郡慧詢也從鸠摩羅什受學,後去廣陵(今江蘇揚州)大開律席。僧業弟子慧光、僧琚等也常講習此律,頗具心得。此外,尚有慧曜、昙斌、玄高、僧隱、智稱、僧祐等,均爲《十誦》名匠。時僧尼競相傳抄。梁慧皎在《高僧傳》卷十一《論律》說:“自大教東傳,……雖複諸部皆傳,而《十誦》一本,最盛東國。”可見,此律流行盛況。至隋末唐初,由于道宣等人的提倡,《四分律》壓倒其他諸律,此律遂不複被人重視。
此律梵本至今未見,唯早年在庫車得梵本《別解脫經》,與《十誦律》中比丘戒本極爲相近。另在西域地帶發現的梵本中,尚有與《十誦律》相同之尼戒本及十七事的殘片。注疏皆已佚失,僅存書目。現存僧琚撰《十誦羯磨比丘要用》1卷。(高振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