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nwangjing
佛教大乘戒律書。全稱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》。後秦鸠摩羅什譯。上下2卷。
內容 上卷敘述釋迦牟尼從第四禅擎接大衆到蓮華臺藏世界見盧舍那佛,問一切衆生以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之道,所得果是何等相,以及盧舍那佛爲說菩薩修道階位四十法門。下卷述說釋迦牟尼受教已,示現、降生、出家、成道、十處說法,于摩醯道羅天王宮,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,因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,一一世界各各不同,佛教門亦複如是;又釋迦牟尼從天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,複述盧舍那佛初發心時常所誦的一切大乘戒,即“殺”等十重戒和“不敬師友”等四十八輕戒。最後以“明人忍慧強”等十四頌顯示受持此法能獲五種利,以勸說流通。中國向來重視誦習下卷說菩薩戒相部分,稱《梵網菩薩戒本》或《梵網菩薩戒經》。
傳譯 此經現存諸本,皆署名鸠摩羅什譯。但《出叁藏記集》卷二譯經條及卷十四羅什傳等,均未舉此經。隋法經等撰《衆經目錄》第五,在“衆律疑惑”條下載有《梵網經》2卷,但說“諸家舊錄多入疑品,右一戒經,依舊附疑”。可見在隋代以前,此經已編入疑品。且《麗本序》說此經梵文有112卷(一作120卷),似亦可疑。據近代學者研究,該經上卷所說十發趣、十長養、十金剛及十地的階位,繼承了《仁王般若經》五忍四十一位之說;下卷所說十重禁,乃綜合了《菩薩地持經》中第五“方便處戒名”和《優婆塞戒經》第叁“受戒品”以及《菩薩善戒經》所出“諸波羅夷”等說法。同時,該經菩薩輕戒第四十七戒指責國王百官明作製法,立統官製衆,使安籍記僧,似爲針對中國北魏時立僧統以籍僧的僧尼製度和國王的態度而言,印度初無其事。輕戒第十戒有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牟斧戰鬥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;第十一戒不得爲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、軍陣會合、興師相仗殺無量衆生;第十二戒不應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、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;以及第叁十二戒不得販賣刀杖弓箭、蓄輕秤小鬥、因官形勢取人財物等,似也反映了對南北朝時代僧侶非法行爲的不滿。因此,有些學者認爲此經不是印度梵文的翻譯,而是南北朝時中國僧人所編纂。
流傳 過去相傳梁慧皎曾撰《梵網戒義疏》,此經的流傳曾被認爲始于梁代。但近時從敦煌發現有南齊初年該經的“後記”古本,可能早在南朝宋末就已有流傳。到了隋代,智顗撰《菩薩戒義疏》,特加講習弘揚,從此該經被作爲大乘律而受到重視,並成爲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最有權威的典籍,爲大乘各宗所通用。唐代,該經曾被轉譯成藏文,略稱《法廣母經》,收入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內。此外,晚唐流行的傳爲金剛智(一說不空)所譯的《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》,實際上亦是依此經文擴充而成。日僧最澄認爲此經是圓頓菩薩之戒相,將瑜伽等戒作爲權大乘戒相,以顯示兩者的根本區別。此說流行以來,更受到天臺、淨土等宗派的重視。
注疏 注解全經的主要有唐新羅太賢《梵網經古迹記》4卷、《梵網經菩薩戒本宗要》1卷;明智旭《梵網經玄義》1卷、《梵網經合注》7卷,寂光《梵網經直解》4卷;清德玉《梵網經順硃》2卷等。僅注釋下卷的主要有隋智顗說、灌頂記《梵網菩薩戒經義疏》2卷;唐法藏《梵網經菩薩戒本疏》6卷,明曠《梵網菩薩戒經疏刪補》3卷,勝莊《梵網經(菩薩戒本)戒本述記》4卷;宋慧因《梵網經菩薩戒注》3卷;明弘贊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》8卷;清書玉《梵網經菩薩戒初津》8卷等。日本有空海、善珠、法進,新羅有元曉、義寂、智周、法銑等人的注疏多種。(高振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