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475~555)梵名Sthiramati 。音譯作悉恥羅末底。南印度羅羅國(伐臘毗國)人。爲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左右,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學者。師上承德慧,下傳真谛,精通唯識、因明等學,善于論義,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。師與護法同時,然與護法之主張有不少相異之處。在心識作用方面,只承認自證分爲實有,
而以見分、相分爲情有理無,故被稱爲一分家;而護法則安立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等四分,被稱爲四分家。關于安慧與護法二人對于心識作用上主張之異同,自古即有偈頌表示之,即:“二障相應前七轉,二執相應唯六七,五八無執護法宗。所知法執五六八,我執相應唯六七,煩惱相應前七轉,五八法執安慧宗。”茲就此偈頌所述,將八識與我、法二執及所知、煩惱二障間之關系,列表于右。
安慧尊崇世親之教義,繼承其學說,曾著書釋論世親之唯識叁十頌,即“唯識叁十頌釋論”,此書梵文本迄今尚存,近代于尼泊爾發現之,此書並有法譯本及日譯本。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、大乘廣
五蘊論一卷、大乘中觀釋論九卷、俱舍實義疏五卷等。其中,俱舍實義疏系近代于敦煌發現者,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。[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、解深密經疏卷叁、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、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、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](參閱“四分”1663)
(術語)安置意于智慧而不動。十住論十曰:“諸佛安慧常不動。”往生要集指麾鈔十五曰:“安謂安置,慧是智慧。”[囗@又]天竺論師名Sthiramati,解釋唯識論之十大論師之一。唯識述記一本曰:“梵雲悉恥羅末底,唐言安慧,即糅雜集。救俱舍論,破正理師護法論師同時先德。南印度境,羅羅國人也。妙解因明,善究內論。”
梵名sthiramati,音譯悉恥羅末底,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,佛滅後一千一百年出世,住世年代爲公元四七Ο至五五Ο年間。他是南印度伐臘毗國(又稱羅羅國)人。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一,稱他“印度境羅羅國人也,妙解因明,善窮內論。扇徽猷于小運,飛蘭蕙于大乘,神彩至高,固難提議。”他是世親之後,大乘唯識宗的大學者。他精通唯識、因明之學,善于議論,他的唯識學,上承德慧,下傳真谛,真谛爲中土攝論宗的始創人。安慧與護法同時,但在唯識學上的見解與護法相異。在心識作用方面,只承認自證分實有,而以見分、相分爲情有理無,故稱爲一分家。而難陀立二分,陳那立叁分,護法立四分,即所謂“安、難、陳、護,一二叁四”者是。參閱“十大論師”條。
安慧與護法之間,對于心識作用上主張的異同,自古即有偈頌稱:“二障相應前七轉,二執相應唯六七,五八無執護法宗。所知法執五六八,我執相應唯六七,煩惱相應五七轉,五八法執安慧宗。”頌文的意思是:安慧主張前五識與法執、所知障、煩惱障相應;第六識與二執、二障均相應。第七識與我執及煩惱障相應;第八識與法執、所知障相應。而護法主張,前五識與二障相應;第六、七識與二執、二障相應,第八識不與執障相應。安慧的著作,主要者有:《大乘廣五蘊論》,一卷,唐代地婆柯羅譯。《大乘中觀釋論》,十八卷,宋代惟淨、護法共譯。《俱合論實義疏》,五卷,中土未譯。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,十六卷,唐代玄吳譯。《寶積經論》,四卷,元魏菩提流支譯。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《唯識叁十論釋》,爲玄奘、窺基揉譯于《成唯識論》中。 - 于淩波居士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