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什麼是白馬寺?白馬寺是什麼意思?

在佛學大詞典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、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“什麼是白馬寺”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,請查閱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白馬寺”的解釋

  (一)位于河南洛陽縣東(故洛陽城西)。東漢明帝時興建,或謂建于明帝永平十八年(75)。相傳爲我國最古之僧寺。由于天竺之攝摩騰、竺法蘭二僧以白馬自西域馱經來我國,或謂于永平十年(67)至我國。明帝遂敕令于洛陽城西雍門(西陽門)外爲之建造精舍,稱之爲白馬寺



  洛陽伽藍記卷四(大五一·一○一四中):“白馬寺,漢明帝所立也,佛入中國之始。寺在西陽門外叁裏,禦道南。帝夢金神,長大(疑作丈)六,項背日月光明;金神,號曰“佛”。遣使向西域求之,乃得經像焉。時,白馬負經而來,因以爲名。明帝崩,起祇洹於陵上;自此以後,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。寺上經函,至今猶存,常燒香供養之。經函時放光明,耀于堂宇,是以道俗禮敬之,如仰真容。”

 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,相傳天竺國有伽藍,名招提。國王嘗毀破諸寺,唯招提寺未及毀壞,後因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,王遂停毀,並改招提寺爲白馬寺,後諸寺立,多取此名。故謂東漢明帝于洛陽城西始建佛寺時,系因依准此一典故而稱白馬寺。相傳寺式系模仿印度祇園精舍,寺中有塔,殿內有壁畫,攝摩騰與竺法蘭曾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,爲漢譯佛典中最早譯出之經。寺門兩旁有攝摩騰、竺法蘭二僧之墓。另于本寺之東南,有一寺塔,稱爲東白馬寺,一稱齊雲寺(或謂齋雲寺),乃後唐莊宗(923~925在位)所建,其塔式爲木造之九層塔,後于宋代靖康之難毀于兵火,至金大定十五年(1175)僧彥公再建,清代嘉慶叁年(1798)僧圓朗又重修之,現存者爲十叁層之磚塔。

  本寺以年代久遠,且屢毀于兵災,

故于唐代垂拱、宋代淳化、元代至順、明代洪武年間疊經興複。唐末五代時,禅宗僧弘化于此。金末時,則爲華嚴諸師弘教之所,講席甚盛,曆代法緣皆不衰。曹魏時之康僧铠、昙谛、白延,西晉之竺法護、北魏之昙摩流支、佛陀扇多,唐代之佛陀多羅等高僧,皆曾于此譯經。宋真宗亦嘗臨幸本寺,禮拜攝摩騰之故迹。可謂自北魏以降,本寺乃北朝佛教之中心。  民國十七年(1928),寺爲軍閥馮玉祥所毀。二十年,由護法戴季陶及上海聞人杜月笙等人加以重建。[佛祖統紀卷五十叁、弘明集卷一、讀史方輿紀要(河南府洛陽縣)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九、大清一統志卷一六叁]

  (二)位于陝西西安。系西晉愍帝(313~316  在位)所營建。世世皆爲講學之道場,至隋代而廢絕。[曆代叁寶紀卷四]

  (叁)位于江蘇南京。東晉元帝太興二年(319)創建。南朝劉宋之法平、僧饒、昙憑及梁代僧旻等,皆曾于此弘法。陳代警韶、智嚴、智聰等亦曾駐錫于此。

  (四)位于河南安陽。爲後趙時佛圖澄所建,初爲木塔。北齊武平(570~575  )末年,敕命重修時,相傳曾于地下得舍利叁顆。

  (五)位于湖北江陵。據傳,晉初安世高因度化■亭之廟神,而獲得財物,遂于荊城東南隅建造本寺。未久,道安由襄陽至本寺,謂寺過于狹隘,故又另創檀溪寺。據傳唐代沙門玄奘亦曾住此。[荊州記(廋仲雍)]

【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白馬寺”的解釋

  (寺名)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。漢明帝時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。舍于鴻胪寺。遂取寺爲名。創置白馬寺。此僧寺之始也。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順明洪武間,俱重修。洛陽伽藍記曰:“白馬寺,漢明帝所立也,佛入中國之始。寺在西陽門外叁裏,禦道南。帝夢金人,長丈六,項皆日月光明。胡神,號曰佛。遣使向西域求之,乃得經像焉。時白馬負經而來,因以爲名。明帝崩,起祇洹於陵上。自此以後,百姓冢上,或作浮圖焉。寺上經函,至今猶存。常燒香供養之,經函時放光明,耀于堂宇。是以道俗禮敬之,如仰真容。”

【中國百科全書】對“什麼是白馬寺”的解釋

  佛教傳入我中國內地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。位于河南洛陽市東10公裏。據傳東漢永平七年(64),明帝聞西方有異神,遣郎中蔡愔、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。據《冥祥記》、《高僧傳》等記載,永平十年,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、竺法蘭赍佛經、佛像回洛陽。初居鴻胪寺,後以鴻胪非久居之館,次年诏令于雍門外別建信所。以僧爲西方之客,乃待以賓禮,故仍名爲寺。“白馬”之名,來源有二說:1、所《高僧傳》記述:“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,唯招提地未及毀壞,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,即以啓王,王即停壞諸寺,因改招提以爲白馬”;2、據《洛陽伽藍記》載,漢明帝遣使求法,“時白馬負經而來”,遂以爲寺名。據說當時建造格式依照印度祗園精舍,中有塔,殿內有壁畫。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《四十二章經》,爲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。同時譯的《十地斷結》、《佛本生》、《法海藏》、《佛本行》等經,已佚失不傳。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,該寺是最重要的譯館。《開元釋教錄》載叁國魏時共有譯經沙門四人,除安法賢外,昙柯迦羅、康僧铠、昙無谛等都在寺內譯經。如嘉平二年(250)昙柯迦羅譯出《僧祇戒心》,以當地梵僧舉行受戒的羯磨之法來傳戒,被稱爲中土戒律之始。西晉時,先後在寺內譯經傳法者有竺法護、安法欽、法立、法炬等,均爲釋門巨子,頗有建樹。唐工的白馬寺比魏晉時期有較大的發展。武則天執政後,白馬寺由其親信薛懷義主持,因而成爲宮廷的重要寺院。後千余年,經叁武一宗禁佛,屢有興衰。現寺內存有天王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、毗盧閣等殿堂及古清涼臺遺址;建築、雕塑、碑刻等多爲明、清遺物。山門內東西兩側有傳爲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的墓,均擁土爲堆,古木森蔚。寺東南有密檐式舍利磚塔一座,名齊雲塔,建于金大定十五年(1175),風格與西安薦福寺小雁塔相仿。(王亞榮)

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“白馬寺是什麼意思”的答案有錯誤,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,感謝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