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preta,巴利語peta,音譯爲薜荔多、閉戾多、俾禮多、卑利多、彌荔多、閉多;或梵語pitr!,音譯卑帝黎。叁途之一,五趣(五道)之一,六趣(六道)之一。前生造惡業、多貪欲者,死後生爲餓鬼,常苦于饑渴。又作鬼道、鬼趣、餓鬼道。
正法念處經卷十六舉出餓鬼之住處有二種:一住于人中,二住于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餓鬼世界。另又列舉叁十六種餓鬼之名,如迦婆離(镬身餓鬼)、揵陀(食氣餓鬼)、婆羅波叉(食小兒餓鬼)、阿吒毗(曠野餓鬼)、魔羅迦耶(殺身餓鬼)等。順正理論卷叁十一則舉出叁種餓鬼:(一)無財餓鬼,包括炬口餓鬼、針口餓鬼、臭口餓鬼等叁種。全無食物,常陷于饑渴之苦惱,若偶爾獲食,于將食時,又化作火焰,無法下咽。(二)少財餓鬼,包括針毛餓鬼、臭毛餓鬼、瘿餓鬼等叁種。專食膿、血等。(叁)多財餓鬼,包括希祠餓鬼、希棄餓鬼、大勢餓鬼等叁種。食人殘物或布施物;亦包括受富樂之天人。其中,少財、多財二種餓鬼,又作有財餓鬼。瑜伽師地論卷四列舉由外障礙飲食餓鬼、由內障礙飲食餓鬼、飲食無有障礙餓鬼叁種。大智度論卷叁十則稱無威德、常受饑渴之苦者爲餓鬼,有威德、能享受多樂者爲弊鬼。
餓鬼居于閻魔王界,由閻魔王統治。亦有居于人間墳地、黑山洞等處。餓鬼之受生,依雜阿毗昙心論卷八謂,彼等爲化生,又爲胎生。據法苑珠林卷六載,其身長最大者爲一由旬,最小如小兒僅長叁寸;壽命,或謂最長八萬四千歲、最短則不定,或謂人間五千歲爲餓鬼中一日一夜,如此壽命達一萬五千歲。
業報差別經載,令衆生得餓鬼報之業有十種:(一)身行輕惡業,(二)口行輕惡業,(叁)意行輕惡業,(四)起于多貪,(五)起于惡貪,(六)嫉妒,(七)邪見,(八)愛著資生即便命終, (九)因饑而亡,(十)枯渴而死。此外,世俗稱幼兒貪飲食爲餓鬼,稱貪淫欲之徒爲色餓鬼,稱富有而吝啬之守財奴爲有財餓鬼。[五苦章句經、觀佛叁昧海經卷五、優婆塞戒經卷七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、彰所知論卷上、俱舍論卷十一]
(異類)梵語,薜荔哆Preta,譯曰餓鬼。叁塗之一。法華經雲: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是也。又爲六趣之一。餓鬼趣常苦饑餓,由其所受果報不同,而有勝劣。有福德者,則爲山林冢廟之神。下者居不淨處,不得飲食,常受刀杖之苦。雜心論八曰:“從他希求故,說餓鬼。”婆沙論百七十二曰:“有說饑渴增故名鬼,由彼積集感饑渴業,經百千歲,不得聞水名,豈能得見,況複得觸。有說被驅役故名鬼,恒爲諸天處處驅役馳走故。有說多希望故名鬼,謂五趣中,從他有情。多希望者,無過此故。”大乘義章八末曰:“言餓鬼者,如雜心釋,以從他求故名餓鬼。又常饑虛,故名爲餓。恐怯多畏,故名爲鬼。”此鬼類中。有有藥叉羅刹之大威德者,故新譯曰鬼,不曰餓。然舊譯之經論,名曰餓鬼,以鬼類中餓鬼最多故也。
六道之一,即時常遭受饑餓的鬼類。其中略有威德的,成爲山林冢廟之神,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,無威德的,則常不得食,甚至口因渴出火。 - 陳義孝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