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buddha-ka^ya,巴利語同。指佛之身。有關佛陀生身之殊勝及其實身之種種考察,稱爲佛身論。溯自釋尊在世或滅後不久,世以釋尊非爲常人,其身超越常人而圓滿、清淨(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),並具有殊勝之能力(十力、四無所畏)。此後至部派佛教時代,分別論者與大衆部主張佛身無漏之說,其壽量、威力皆具有無限性;此或指佛之肉身(即生身)而言。然有部提出異論,主張佛之生身亦爲煩惱之果,故仍屬有漏;但承認佛所成就之十力、四無所畏等功德法,或佛之教法盡屬無漏,此稱爲法身(梵dharma -ka^ya )。法身者,乃佛之所以爲佛之根據,即非肉眼所能見之理佛,如此之法身與生身合稱爲二身。有部等稱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等五者爲五分法身,如此之功德法亦稱作法身。
大乘佛教興起後,佛身論隨之急速開展。先是法身內容之變化,謂法性真如爲法身。據無著之金剛般若論卷上載,經典即言說法身;對此,依修行證得始示現之法身,稱證得法身。故大乘佛教興起後,始稱真如理體爲法身,更進而稱生身爲應身(梵nirma^n!a -ka^ya ),並在兩者之間別立報身(梵sam!bhoga -ka^ya ),故在十地經論卷叁、梁譯攝大乘論卷下等成立法、報、應叁身說:(一)法身,又作法佛、法身佛、法性身、自性身、如如佛、如如身、實佛、第一身、真身。大乘佛教雖完全承受有部之法身說,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實普遍平等理體之真如法性爲法身,指佛陀之本身,或立如來藏爲法身。(二)報身,又作報佛、報身佛、受用身、受法樂佛、受樂報佛、食身、應身、第二身。指悟真理而有功德(因行果德)之具體普遍之身。此身既非永遠的真理之身,亦非無常的人格之身。在菩薩因位時所立之願與修行,其結果顯現受樂之佛,即爲報身,如阿彌陀佛。報身以大慧、大定、大悲爲體,具足無量之色相、功德與樂相,佛之淨土系以此報身爲因而成立,菩薩在淨土受法樂,亦以報身爲因。大智度論稱之爲法性身、真身、法性生身,而梁譯攝大乘論卷上則稱此爲應身。(叁)應身,又作應佛、應身佛、應身如來、應化身、應化法身。即佛陀之現身,乃爲救濟衆生,應衆生之根機(受教者先天之能力與性格)所顯現之人格身,如釋迦牟尼佛,通常其身長爲一丈六尺(即丈六)。此叁身之關系,如月之體、光、影,稱爲一月叁身。具體言之,法身之理體是唯一、常住不變,故以月之體爲喻;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,能照明一切,故以月光爲喻;應身具變化之作用,從機緣而現,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爲喻。
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叁謂(大叁一·二四九下):“如來身亦有二種得:一、自性得,是法身;二、人功得,是應化兩身。爲顯異人功所得,故立自性身。依止自性身,起福德智慧二行。二行所得之果,謂淨土清淨及大法樂。能受用二果,故名受用身。于他修行地中,由佛本願自在力故,彼識似衆生變異顯現,故名變化身。”佛地經論卷七分受用身爲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二種,合前之法身、應身,共稱四身。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頌品,分法(自性)、報(受用)、化(變化)、變化(等流)之四身說。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,分化佛、報佛及如如平等智慧佛等叁佛,其他合部金光明經卷一、解深密經卷五等亦各有叁身之說。
佛身論之問題,起于佛滅後,至部派時代乃生起論議,上座部基于現實立場而反對,大衆部則尚理想。後大乘佛教興起,更盛行菩薩成佛之說,對佛陀之考察漸次進展,以般若爲始,維摩、首楞嚴、法華、涅槃、華嚴、大日等諸大乘經典皆發表深遠之佛陀觀,隨而促進有關佛陀所說法及所住國土之理論,構成佛教教義之重要部分。[雜阿含經卷二十六、長阿含卷一大本經、增一阿含經卷二、大毗婆沙論卷叁十、卷一七叁、異部宗輪論、大智度論卷叁十四、卷九十叁、成唯識論卷十、佛性論卷四、般若燈論釋卷十叁](參閱“二身”199、“叁身”555、“化身”1324、“四身”1699 、“生身”2063)
(術語)Buddhak&amacron;ya,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。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。總名爲佛身。
佛的身體,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等的分別。 - 陳義孝編
佛身者,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。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,總名爲佛身。 - 明·楊卓
佛的身體,有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、化身之別。
- 梵心居士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