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義爲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。禅宗將曆代高僧之言行記錄下來,作爲坐禅者之指示,久之亦成爲一種思考之對象,或修行坐禅者之座右銘。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之正式布告,尊嚴不可侵犯,又可啓發思想,供人研究,並作爲後代依憑之法式,故稱公案。此一風氣倡始于唐代,至宋代大行。
一般以公案之總數約計一千七百則,然實際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數,且通常所用者約僅五百則而已,其余或重覆,或較乏參究價值。禅宗最初僅有獨家語錄,其後語錄之書日夥,遂有編選彙輯成公案之書,其中以碧岩錄、從容錄、無門關、正法眼藏、景德傳燈錄等五燈錄,及人天眼目、指月錄、續指月錄等爲著。此外,公案中大多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者,稱爲“話頭”。如問: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”答:“無!”此一對話即爲一則公案,而“無”字即是話頭。參禅時,對公案之話頭下工夫,稱爲參話頭;師家以言語示予學人之公案,稱爲話頭公案。通常而言,公案不可以邏輯推理或一般常識來解釋,此蓋因禅家之精神乃超越言诠、思量者,故師家每藉公案之“非邏輯性”來觸發學人分別意識之外的深層直覺,以幫助學人體證真性。又公案之重要涵義有五:(一)作悟禅之工具,(二)作考驗之方法,(叁)作權威之法範,(四) 作印證之符信,(五)作究竟之指點。[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一上、碧岩錄叁教老人序、第一則、第四則]
(術語)禅家應于佛祖所化之機緣,而提起越格之言語動作之垂示也。後人稱之,名爲公案。又曰因緣。公案者,公府之案牍,即律令也。至嚴而不可犯者,可以爲法。可以斷是非。從上佛祖之垂示,是宗門之正令,以判迷悟者類之。故彼擬名公案。所謂千七百則是也。碧岩九十八則評唱曰:“古人事不獲已,對機垂示。後人喚作公案因緣。”同種電鈔曰:“至理絕言,唯對迷機,故不獲已而假言說以顯道,後人將彼垂示語作公案也。”山房夜話上曰:“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,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亂實系焉,公者乃聖賢一其轍,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。案者乃記聖賢爲理之正文也,凡有天下者未嘗無公府,有公府者未嘗無案牍。(中略)夫佛祖機緣,目之曰公案亦爾。”碧嚴集叁教老人序曰:“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,唱于唐而盛于宋,其來尚矣,二字乃世間法中吏牍語。”雲棲正訛集曰:“公案者,公府之案牍也。所以剖斷是非,而諸祖問答機緣,亦只爲剖斷生死,故以名之。”
禅家指點學人,在言語或動作上的垂示,叫做公案。 - 陳義孝編
本意是官府斷案的公文案牍。禅宗認爲曆代宗門祖師典範性的言行可以判別學人的是非迷悟,故亦稱公案。明·株宏《正訛集》指出:“公案者,公府之案牍也,所以剖斷是非。而諸祖問答機緣,亦只爲剖斷生死,故以名之。”禅宗自稱“不立文字”、“教外別傳”,然而從唐代始,禅門各宗就傳誦著許多祖師言行和內省經驗,後來陸續記載在各類語錄和燈錄中。如風幡、立雪、柏樹子、西來意、拈花微笑、當頭棒喝等,均燴炙人口。“公案”被視爲禅門傳法的“血脈”,祖師“直指”的法門。其作用在于對機開示,打破情識之網,進而悟入“無分別智”。正如宋·圓悟《碧岩錄》第九八則評唱指出:“古人事不獲已,對機垂示,後人喚作公案因緣。”禅宗的公案號稱有千七百則。如果僅在字面上兜來兜去,不去悟入言外之意,弦外之音,那未公案便成糾纏的葛藤了。“公案翻騰舊葛藤”(元·耶律楚材《和裴子法韻》詩),這是不足爲訓的。公案不但有一針見血的機鋒和理趣,而且還有诙諧活潑的語言和簡潔生動的情節,對話本和公案小說的發展有其影響。此外,公案在俗語中亦指一樁事件或糾葛,如謂:了卻一樁公案。(李明權) -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