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什麼是華嚴宗?華嚴宗是什麼意思?

在佛學大詞典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、佛學常見辭彙、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“什麼是華嚴宗”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,請查閱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華嚴宗”的解釋

又稱賢首宗、法界宗、圓明具德宗。爲我國十叁宗之一,日本八宗之一。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、事事無礙之妙旨,以唐代杜順禅師(557~640,即法順)爲初祖。本宗依華嚴經立名,故稱華嚴宗。華嚴經系如來成道第二七日,于菩提樹下爲文殊、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。佛陀入滅後七百年頃,龍樹于龍宮中見此經有叁本,以上、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,乃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(或謂叁十八品),流傳印度民間,且作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釋其文義;複作十住毗婆沙論,以注釋華嚴經十地品之一部分,此即華嚴釋論之濫觞。至佛陀滅度後九百年頃,世親作十地經論,解釋十地品;金剛軍、堅慧等諸論師亦先後作十地品之釋論。

  我國于東晉義熙十四年(418),由佛馱跋陀羅譯出本經六十卷,即所謂舊華嚴經,未久,有法業講之,並撰華嚴旨歸二卷,是我國講華嚴經之第一人。北魏永平年間(508~511),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于洛陽譯世親之十地經論,僧統慧光祖述之,並開立地論宗,著有華嚴經疏十卷、華嚴經略疏四卷,立漸、頓、圓叁教判,而以華嚴爲圓教。地論宗雖爲華嚴之別派,然仍以十地經論爲正依,未用及華嚴經。唐代聖曆二年(699),實叉難陀再譯本經爲八十卷,此即新華嚴經;貞元年間,般若叁藏譯出普賢行願品四十卷,世稱四十華嚴。依用華嚴經,始爲賢首大師法藏,法藏師事智俨,智俨師事杜順。杜順作五教止觀、華嚴法界觀門等,大爲闡揚華嚴教學,受唐太宗之歸敬。智俨先後習學四分律、毗昙、成實、涅槃,以讀華嚴經有所省悟,乃作華嚴經搜玄記、華嚴孔目章、華嚴五十要問答等,發揮十玄六相之奧旨,奠定華嚴宗成立之基礎。法藏夙受則天武後崇敬,嘗就華嚴經提出疑義;及至永隆元年(680),日照叁藏來華,乃以其所進獻之梵本,補原譯經之脫落處;又嘗參與實叉難陀之新華嚴經譯場。著有華嚴經探玄記、華嚴五教章等,並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之教典爲叁時、五教,以華嚴之法界緣起、事事無礙爲別教一乘。先後講華嚴經叁十余遍,以前二師教學爲基礎,集一宗之大成,觀門教相至此圓備。澄觀注解新譯大經,卷帙數百,世稱華嚴疏主。其下之宗密,曾習禅學,開所謂華嚴禅,此爲教禅一致之始。

  本宗曆祖相承,以毗盧遮那爲開法教主,別立十祖,即:普賢、文殊、馬鳴、龍樹、世親、杜順、智俨、法藏、澄觀、宗密;或杜順以下至宗密五師,稱五祖;此五祖加馬鳴、龍樹,則成七祖。宗密示寂後未久,唐武宗“會昌法難”起,經論銷毀殆盡,諸宗一時皆衰。至宋代,子璇重興本宗,門人淨源作疏倡導;又有道亭、觀複、師會、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,世稱宋代四大家。元代有普瑞、圓覺、本蒿、盤谷、文才、達益巴。明代有德清、古庭、李卓吾、道通、如妃、祖住。清代有周克複、續法等,相繼或作章疏,或敷演華嚴經。民初複有月霞(1861~1918)創辦華嚴大學,智光、常惺、定西、慈舟、了塵等均曾就讀該院,而以常惺爲著。

 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教法。五教系依所诠法義之淺深,將如來一代所說教相分爲:(一)小乘教,(二)大乘始教,(叁)終教,(四)頓教,(五)圓教。十宗則系依佛所說之義理區別爲:(一)我法俱有宗,(二)法有我無宗,(叁)法無去來宗,(四)現通假實宗,(五)俗妄真實宗,(六)諸法但名宗,(七)一切皆空宗,(八)真德不空宗,(九)相想俱絕宗,(十)圓明具德宗。前六宗即小乘教,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,第十即華嚴之教旨。華嚴宗旨雖甚深玄妙,所說多端,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。法界緣起者,宇宙萬象相即相入,此一物爲他萬物緣,他萬物爲此一物緣,自他相待相資,圓融無礙。爲明此事事無礙法界之無盡緣起,本宗立有四法界、十玄門、六相圓融等法門:(一)四法界:事法界、理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蓋法界即總括宇宙萬有之一心,此一心即法界,故稱一心法界;而此一心法界攝上述四法界。(二)十玄門,即以十門開演法界緣起之相狀,說明萬物同體,相即相入,圓融無礙之原理。十玄門有新古之別,智俨、法藏所立,各稱古十玄、新十玄。又藉教義、理事、解行、因果等十項要目(華嚴十義)來闡發諸法皆各具足此十玄門無礙涉入,成一大緣起之圓融玄妙關系。(叁)六相圓融,六相者,總相、別相、同相、異相、成相、壞相,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此六相,圓融相即無礙。華嚴,就經典而言,系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;就學派而言,則爲中國佛教之宗派,頗能契合國人追求圓融之心態。

  朝鮮之華嚴宗系由與法藏同門之新羅僧義湘,禀承智俨之法而傳入海東,爲海東華嚴宗之初祖,與元曉亦共同盛弘本宗。其中,元曉著有華嚴經疏,義湘著有華嚴一乘法界圖等。至高麗時代之王子義天,攜其國之華嚴章疏來宋,投于淨源門下研究宗義,歸國則大弘本宗,故在朝鮮本宗之研學講說較他宗爲盛且久。

  日本于養老六年(722)十一月,即已開始書寫新華嚴經,而于天平八年(736)七月,唐代之道璇攜入華嚴之章疏,始傳本宗。新羅僧審祥則爲日本講華嚴經之第一人,亦爲日本華嚴宗之初祖。其後,傳法于日僧良辨,以良辨之奏請,聖武天皇(724~749在位)敕建東大寺,成爲華嚴之根本道場。後經實忠、等定、正進等傳法至光智,光智系中興華嚴宗之高僧,建尊勝院爲專修華嚴之道場,其下分爲東大寺系、高山寺系。此二系派出凝然、高辨二師,爲鐮倉時代之二大巨匠,同爲複興華嚴之大德。東大寺于明治五年(1872)九月,曾一度爲淨土宗所管轄,至十九年六月方獨立。[華嚴法界觀門、華嚴經傳記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、卷十九、華嚴經疏卷一、卷二、卷叁、佛祖統紀卷二十九、法界宗五祖略記、八宗綱要卷下](參閱“十玄門”416、“大方廣佛華嚴經”758  、“五教十宗”1146、“六相圓融”1280、“四法界”1717、“法界緣起”3371、“華嚴十義”5237)

【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華嚴宗”的解釋

  (流派)此宗以華嚴經爲所依,故稱曰華嚴宗。我國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爲始祖,雲華智嚴法師爲二祖,賢首法藏法師爲叁祖,清涼澄觀法師爲四祖,圭峰宗密禅師爲五祖。至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爲七祖,大唐道璇律師于日本天平八年赍華嚴宗章疏入日本,新羅之審祥往大唐,從賢首學華嚴,後至日本,住于大安寺。日本始有華嚴宗。十宗略說華嚴爲經中之王,秘于龍宮,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,流傳人間。有唐杜順和尚者,文殊師利化身也。依經立觀,是爲初祖。繼其道者,雲華智嚴賢首法藏以至清涼澄觀,而綱目備舉,于是四法界十玄門六相五教,經緯于疏鈔之海,而華嚴奧義如日麗中天,有目共睹矣。後之學者,欲入此不思議法界,于諸祖撰述,宜盡心焉。

【佛學常見辭彙】對“什麼是華嚴宗”的解釋

  依華嚴經而立宗,故名華嚴宗。此宗以中國唐時杜順和尚爲始祖,後來因爲賢首國師所發揚,故又名賢首宗。此宗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一切互不相礙互相融入。修法界觀,以高度平等的眼光,體察萬事萬物,這種心情證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。 - 陳義孝編

【佛識慧集】對“什麼是華嚴宗”的解釋

依華嚴經而立宗,故名華嚴宗。此宗以中國唐時杜順和尚爲始祖,後來因爲賢首國師所發揚,故名賢首宗。

此宗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,一切互不相礙互相融入。修法界觀,以高度平等的眼光,體察萬事萬物,這種心情證入一真界即得佛智。

- 梵心居士編

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“華嚴宗是什麼意思”的答案有錯誤,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,感謝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