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南京市延齡巷,乃以刻印流通佛典爲目的之佛教文化機構。創始者楊文會有感于清末兵亂,經典多轶失,遂與同志十余人四處勸募,著手佛典之開版流通。同志中江都鄭學川(其後出家,法號妙空)首于揚州東鄉之磚橋雞園創設江北刻經處;文會則于南京從事刻經。另于同治十二年(1873),刊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、十一面大悲觀音像等。後于南京北極閣建屋,收藏數年來所刻之經版。光緒八年(1882),于元墓山香雲海覓求藏版之地,然因經費不足而告中止。光緒十二年,文會渡海至英國,叁年後返國,得日本縮刻大藏經,因是閉戶誦讀。十六年,至北京搜尋藏外古德逸書,並通過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,由日本尋回我國失轶之隋唐佛教著述,如中論疏、百論疏、成唯識論述記等,刻印流通。廿叁年,于南京城北延齡巷開設藏版及流通處,即金陵刻經處之創始。叁十叁年,于刻經處開辦佛學學堂,稱祇園精舍,養成振興佛教之士。未滿兩年,因經費不足而中止。乃閉讀大日本續藏經,然認爲其混雜,遂詳訂書目,彙編大藏輯要。宣統叁年(1911),文會罹疾,臨終委托陳樨庵、陳宣甫、歐陽漸等叁人開版大藏輯要所揭典籍,又召集佛學研究會同仁,共商金陵刻經處之維持。文會殁後,陳樨庵等人繼續經營,從事刻經。國民革命軍至南京後,刻經事業一度終止。中日事變後,難民居于刻經處,若幹經版散轶。民國四十一年文會之孫楊立生、楊雨生與徐平軒、趙樸初等人獲得南京、上海佛教界之護持,成立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。其中,徐平軒主其事,呂澄任輔佐。另有中國佛教協會之經濟援助,故計劃擴充業務,加以周叔迦等人之外護,遂擴大刻經處所,整修破損屋宇及所藏經版,版架幾達九百個,又整頓文會藏書一六○○種。民國四十叁年以後,由于中國佛教協會之助,更進一步收集散于全國各地之經版,計有江北刻經處二二九○○個,重慶羅漢寺一四叁九○個,蘇州瑪瑙經房叁八○○個,北平、天津兩刻經處二二六○○個,所收經版共達十二萬版以上,又置刻工二十人,補刻散轶經版,與玄奘著譯書之新刻。應刻經之需要,養成經典的新折、刻工,致力搜集散轶經版類,並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國編纂所支部。[楊仁山居士遺著第一冊、楊仁山居士事略(徐文霨)、中國佛教史卷四(蔣維喬)]
中國近現代編校、刻印、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機構。清同治五年(1866),佛教學者楊文會創辦于南京。楊文會認爲弘揚佛法,必須流通經典。于是通過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,從日本尋回中國自唐末五代以來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種,如《中論疏》、《百論疏》、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等,均經刻印流通。失傳已久的北魏昙鸾著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》,也從南條文雄處取得,改名《往生論注》加以刻印,後收入《彙刻古逸淨土十書》中。楊文會認爲日本出版的《卐續藏經》,以博采爲旨,忽視甄別工作,乃立志組織編刻《大藏輯要》,選佛典460部,3300余卷,進行嚴格的校訂。同時編定經目,將藏經內容分爲華嚴、方等、淨土、法相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以及傳記、纂集、弘護、旁通、導俗等21部,各部列舉代表著作數部。1911年楊文會逝世前,囑咐刻經處事業由其弟子歐陽竟無、陳樨庵、陳宜甫3人分別負責編校、流通、交際等工作。1914年,歐陽竟無在刻經處成立研究部,聚衆講習,兼事刻經。從學者有姚柏年、呂澂等人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上海佛教界人士圓瑛、應慈、趙樸初、方子藩等25人組成“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”,逐步恢複了刻經流通業務。此後,又陸續將原江北刻經處、支那內學院、北京刻經處、天津刻經處、叁時學會等單位的經版共5萬余片,全部彙集到金陵刻經處。1957年起,金陵刻經處確定隸屬于中國佛教協會,業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,收藏的經版最多時達15萬余片,並繼續刻印佛教典籍,發行國內外。
在金陵刻經處創立以前,先有江蘇江都鄭學川在揚州創辦江北刻經處(後改名法藏寺),專事勸募刻經。金陵刻經處創立後,兩處分工合作,曾商定籌刻全藏佛典。此後,北京、天津、重慶、常州、蘇州、甯波、廣州等地,也先後成立類似刻經機構。(木子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