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二十卷。唐代智升編于開元十八年(730)。又作開元錄、開元目錄、智升錄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。全書分成前後兩部分,前半部稱“總括群經錄”(卷一至卷十),相當于代錄,系以時代別、譯者別,依序列舉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(67)至唐代開元十八年,凡六六四年間,一七六名譯經僧所譯大小乘經律論,共計二二七八部,七○四六卷。其中有關譯經之資料搜羅綿密,包括譯經之異名、略名、卷數、存缺、原著者名、翻譯年代、場所,及翻譯關系者,所載譯經又有譯與失譯之別、單譯與重譯之別、大經與別生經之別等。此代錄部分系繼承曆代叁寶紀、大唐內典錄而來。後半部稱“別分乘藏錄”(卷十一至卷二十),系仿自法經錄之分類整理目錄,相當于標准入藏目錄與現藏入藏目錄。別分乘藏錄系以經爲主,又分七類記載,即:(一)有譯有本錄(卷十一至卷十叁),(二)有譯無本錄(卷十四至卷十五),(叁)支派別行錄(卷十六),(四)刪略繁重錄(卷十七),(五)補阙拾遺錄(卷十七),(六)疑惑再詳錄(卷十八),(七)僞妄亂真錄(卷十八)。最後兩卷爲大、小乘之入藏目錄,總計入藏經典一○七六部,五○四八卷。蓋曆來所謂“一切經五千余卷”之稱即出典于此。其中之“有譯有本錄”,將大乘經分般若、寶積、大集、華嚴、涅槃五大部,並注明單譯、重譯情況,爲後世之大藏經編目所遵循。智升複將本書入藏目錄以千字文編號,預防混雜,編定“開元釋教錄略出”四卷,爲北宋以後雕印大藏經編號所依據。本書記事完備詳實,故後世經錄皆取爲範本。後世藏經組織亦大體依據本經錄,先大分爲經、律、論藏等部,更一一區別大小乘,大乘經中又以依五大部順序排列爲常例。唐代貞元十年(794)圓照作續編叁卷,正名爲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。[宋高僧傳卷五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、卷十九]
(書名)二十卷,唐智升撰。以叁藏經論編爲目錄。不分門目,但以譯人時代爲先後。起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,迄開元十八年庚午,凡六百六十四載,中間傳經缁素總一百七十六人,所出大小二乘,叁藏聖教,及聖賢集傳,並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,合七千四十六卷,分爲二錄:一曰總括群經錄。皆先列譯人名氏,次列所譯經名卷數,及或存或佚。末爲小傳。凡九卷。其第十卷,則曆代佛經目錄四十一家。一曰別分乘藏錄。分爲七目。各以經論類從,辨別存亡真僞,及刪並重修之類,凡八卷。其十九二十卷,則大小乘經論入藏目錄也。見四庫提要。縮刷藏經緣起曰:“唐太宗開元十年,沙門智升,著開元釋目錄二十卷,诠次經律論及諸師撰述,五千四十八卷。以千字文定函號,是大藏定數之始也。爾來曆朝,大藏诠次,以開元錄爲模範。”
Kaiyuanshijiaolu
佛教經錄。唐智昇編纂,20卷,“略出”4卷,共24卷。成書于開元十八年(730)。以編次嚴謹,記載翔實,校核精細著稱。分爲總錄和別錄兩大類,各爲10卷。總錄又名《總括群經錄》,內容系以時代爲序,記載由東漢至唐代譯師176人所出及失譯經籍目錄,並附有譯人傳記和古今諸家目錄。別錄又名《別分乘藏錄》,分爲七類記載大小乘經、律、論入藏目錄:①有譯有本大小乘經律論入藏目錄,兼述譯人時代;②有譯無本大小乘經律論及阙本目錄;③支派別行大小乘經律論及集傳別生目錄;④刪略繁重別生同本異名各經等,刪除目錄;⑤拾遺補阙目錄;⑥疑惑再詳目錄;⑦僞妄亂真目錄(新編僞經及群錄中僞經並諸家集鈔等)。別錄中最末2卷爲大小乘入藏佛典總錄,計收錄經籍1076部,5048卷。
“略出”4卷內容和大小乘經籍入藏目錄相同,但采用千字文爲序的編目方法,以便尋檢(基本上每一個字攝經10卷)。智昇首創用千字文編目方法,便于衆多佛典的整理、庋藏和檢索,在當時是比較科學的方法;以後各種不同版本漢文大藏經的編定,都遵循這一編目方式。(童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