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bodhi-citta。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又作無上正真道意、無上菩提心、無上道心、無上道意、無上心、道心、道意、道念、覺意。即求無上菩提之心。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,淨法長養之良田,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,當得速成無上菩提。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、菩提之根本、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;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,稱爲發菩提心、發心、發意;而最初之發心,稱初發心、新發意。求往生淨土者,亦須發菩提心。無量壽經卷下謂,叁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。菩提心之體性,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,如實知自心,即爲菩提。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爲菩提心。
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,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,發菩提心有四種緣,以如是四種緣爲增上緣,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,即:(一)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。(二)雖未見神變,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。(叁)雖不聞法,但自見法滅之相,故護持正法。(四)不見法滅之相,但見濁世衆生爲煩惱所擾,而難得發心。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:(一)思惟諸佛,(二)觀身之過患,(叁)慈愍衆生,(四)求最勝之果。無量壽經宗要以“四弘誓願”作菩提心,且將之分爲隨事發心(由具體之事項而發)與順理發心(由普通之真理而發)二種。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叁種之別:(一)相發心,見生死與涅槃之相,遂厭生死,發心求涅槃。(二)息相發心,知生死之本性寂滅,與涅槃無異;離差別相,始起平等之心。(叁)真發心,知菩提之本性爲自心,菩提即心、心即菩提,而歸于自己之本心。摩诃止觀卷一上謂,藏教、通教、別教,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之四谛理而發心,故稱推理發心。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、解行發心、證發心等叁種發心,于信成就發心所起之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等叁心,亦作叁種發心。密宗主張,發心爲阿字五轉之一,複基于“菩提心論”行願、勝義、叁摩地等叁種菩提心,而說四種發心:(一)信心,指對于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。以其爲萬行之基礎,故又稱白淨信心。(二)大悲心,發白淨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。亦作行願心、行願菩提心。(叁)勝義心,于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。亦作深般若心、勝義菩提心。(四)大菩提心,決定舍劣擇勝之際,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,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。亦作叁摩地菩提心。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,但本爲一體,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,此是爲自行化他、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叁密所得者,故稱有相菩提心;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,如虛空離一切相,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。
于日本淨土宗,源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,以爲菩提心是雜行,而加以廢斥。基于此理,淨土宗鎮西派區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之菩提心,且謂菩提心爲總安心、叁心爲別安心,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心。另外,淨土宗西山派區分爲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,主張廢前者,後者即是“叁心”。淨土真宗則分爲自力菩提心與他力菩提心,其中佛以本願誓與衆生信樂,即真實之信心爲願作佛心(願成佛之自利之心)、度衆生心(濟度一切衆生之利他之心),故稱他力菩提心、淨土大菩提心。[大品般若經卷九、舊華嚴經卷九、優婆塞戒經卷一、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、大日經疏卷一、卷十四、摩诃止觀卷一下]
(術語)菩提舊譯爲道,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。新譯曰覺,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。其意一也。維摩經佛國品曰:“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。”觀無量壽經曰:“發菩提心深信因果。”智度論四十一曰:“菩薩初發心,緣無上道。我當作佛,是名菩提心。”觀經玄義分曰:“願以此功德,平等施一切,同發菩提心,往生安樂國。”大日經疏一曰:“菩提心,即是白淨信心義也。”又曰:“菩提心,名爲一向志求一切智智。”
求取正覺成佛的心。 - 陳義孝編
佛學大辭典曰:“菩提舊譯爲道,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。新譯曰覺,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。其意一也。”維摩經曰:“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。”觀無量壽經曰: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。”智度論曰:“菩薩初發心,緣無上道,我當作佛,是名菩提心。”觀經曰:“願以此功德,平等施一切,同發菩提心,往生安樂國。”大曰經疏曰:“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。”又曰:“菩提心名爲一向志求一切智智。” - 明·楊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