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梵語avata^ra。化現、應現之意。謂佛菩薩爲濟度衆生,以神通力權示化現種種之身或種種之物。如觀世音菩薩以叁十叁身之化現攝受衆生,又密教大日如來示現明王之忿怒相以驚覺難化之衆生;甚至變現化城等物,利導衆生,如法華經化城之喻。
權化之思想,印度自古有之,于印度教信仰中,神每爲實現人類之希望,拯救世間之苦,守護正義,而化現其身。該教所謂之權化,自信仰上言,即令衆生獲得解脫;自哲學觀點而言,爲神憑其自身之意向,以一種遊戲之姿態化現于世。于印度教諸神中,毗濕奴神爲示現于世間最具代表者,約有十種權化之相,前叁種爲動物形,第四種爲半獸半人形,其余六種爲人類形。除印度教之外,耆那教亦具有權化思想,此思想爲一神教與多種信仰型態之調和,根本上乃在說明唯一而絕對之神以各種形態化現于世間。
大乘佛教興起後,産生“法身爲絕對之本質”之信仰,相信法身以佛、菩薩或其他各種形態出現人間,從而救度衆生。最顯著之例爲觀世音菩薩信仰。在中國、日本、西藏等地,皆相信觀世音菩薩顯現各種形相,如叁十叁身應化,因能除衆苦,而廣爲民衆信仰。如西藏人相信其國土爲觀世音菩薩之住地,達賴喇嘛即觀世音菩薩之化身。
在日本,所謂權化,與應現、權現、權者、化現、示現等同義。此一思想系日本民族信仰之諸神格與佛教之信仰對象相結合,稱爲“本地垂迹說”,如天照大神、八幡大神,即爲大日如來與觀世音菩薩之垂迹。[法華經卷叁化城喻品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、教行信證文類序](參閱“化身”1324、“本地垂迹”1956、“權現”6893) (二)權巧教化之意。就教化而言,佛分一乘而說叁乘之教化,稱爲權化。
(術語)佛菩薩以通力權現種種之身,種種之物也。法華經化城喻品曰:“權化作此城。”義林章七末曰:“權示化形。”教行信證文類序曰:“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。”
佛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種種的身體或是種種的事物。 - 陳義孝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