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釋尊前生爲菩薩時之名。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(大叁·四七二下):“定光佛興世,有聖王名曰製勝治,在缽摩大國,民多壽樂,天下太平,時我爲菩薩,名曰儒童。”其時,儒童菩薩曾購五莖蓮花供養于佛,又解發布地,使佛蹈之,而受未來成佛之記 。[修行本起經卷上、瑜伽師地論卷叁]
(二)即孔子之稱。據破邪論卷上引清淨法行經載(大五二·四七八下):“佛遣叁弟子震旦教化,儒童菩薩彼稱孔丘,光淨菩薩彼雲顔回,摩诃迦葉彼稱老子。”辯正論卷一(大五二·四九叁下)亦謂:“太昊,本應聲大士,仲尼即儒童菩薩,先遊茲土,權行漸化,愍濟五濁,宣布五常。”前引清淨法行經系僞經,大藏經中不收。又江蘇溧水縣之南七十五裏處,相傳有儒童寺,唐景福二年(893)造立,本爲孔子祠,南唐時改稱儒童寺。
(本生)釋尊往昔爲菩薩供養燃燈佛時之名也。見然燈佛條。[囗@又]謂孔子也。海錄碎事十叁上引清淨法行經雲:“佛遣叁弟子震旦教化,儒童菩薩彼稱孔丘,淨光菩薩彼稱顔回,摩诃迦葉彼稱老子。”按,清淨行法經,大藏經不載。蓋僞經也。竹窗二筆曰:相傳孔子號儒童菩薩,童者純一無僞之稱也。文殊爲七佛師,而曰文殊師利童子。善財一生得無上菩提,而曰善財童子。乃至四十二位賢聖,有童真住,皆歎德之極,非幼小之謂也。參照儒童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