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教分胎藏界諸尊爲蓮華部、金剛部、佛部,分別表示佛之大悲、大智、大定等叁德。蓋金剛界以“除障成身、自受法樂”之行相,故轉九識而成五智,乃立五部以定尊位;相對于此,胎藏界則以“化度利生、他受法樂”之行相,開“大定、大智、大悲”等叁門以引攝衆生,故立叁部之別以赅攝諸尊。若以叁部配涅槃叁德,則蓮華部爲法身,金剛部爲般若,佛部即解脫。(一)蓮華部,衆生本具淨菩提心清淨之j理,此理雖經六道四生之界,流轉生死之泥中而不染不垢,猶如蓮出汙泥,故稱蓮華部。(二)金剛部,自心之理存有智,此智雖經無數劫而不朽不壞,能破煩惱,其堅固、摧破之二德猶如金剛,故稱金剛部。(叁)佛部,理智具足,覺道圓滿,故稱佛部。
此叁部之部母與部主各異,佛部以金剛佛頂爲部主,以虛空眼爲部母;蓮華部以馬頭觀音爲部主,以伴陀羅縛字尼(即白衣觀音)爲部母;金剛部以金剛手爲部主,以忙麼雞爲部母。若就中臺八葉院而分別叁部,則毗盧遮那表示總體,故以之爲佛部;四行菩薩表示大悲之德,故以之爲蓮華部;四佛表示覺智,故以之爲金剛部。或以大日如來爲佛部,彌陀爲蓮華部,寶幢爲金剛部。或以彌陀爲蓮華部,釋迦爲金剛部,寶幢與開敷花攝屬佛部。
若于第一重中分別叁部,則遍知院及五大院攝屬佛部,觀音院攝屬蓮華部,金剛手院攝屬金剛部。若就整個曼荼羅而分別叁部,則中臺八葉院、遍知院、釋迦院、文殊院、五大院、虛空藏院、蘇悉地院攝屬佛部,右方之觀音院、地藏院攝屬蓮華部,左方之金剛手院、除蓋障院,及周圍之外金剛部院攝屬金剛部。若以此叁部加上寶部、羯磨部,是爲五部,金剛界即分五部而立。[蘇悉地羯啰經卷上、陀羅尼諸部要目、大日經疏卷五、秘藏記、胎藏界曼荼羅鈔卷下](參閱“五部”1154、“胎藏界”3935)
(術語)胎藏界之曼荼羅,分之則中臺八葉院,及上下之諸院爲佛部,右方之諸院爲蓮華部,左方之諸院爲金剛部。見胎藏界條。
(名數)一胎藏部,如上。二金剛部,如上。叁雜部,釋迦所說之密經也,是顯密雜糅,故名雜部,如金光明經,六波羅蜜經,首楞嚴經等是。此亦無議異。[囗@又]一胎藏部,如上。二金剛部,如上。叁不二部,蘇悉地經也,是說金胎不二之法者,故稱曰不二部。但是爲日本臺密一家之所立,日本東密于金胎兩部中說不二法外無不二之法,不許其別部。
(名數)胎藏界之曼荼羅分佛蓮金叁部。見藏界條。[囗@又]胎藏界與金剛界與蘇悉地法爲叁部。
1.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、蓮華部和金剛部等叁部。2.指胎藏界、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叁部。 - 陳義孝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