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成實論所舉的十一種不還之聖者。即:(一)現般,不還之聖者,不生于上界,而于欲界之現身斷余惑般涅槃。(二)轉世,既得預流果,經多生欲界之生而得羅漢果。(叁)中般,死于欲界而往色界,于中有之位斷余惑而般涅槃。(四)生般,生于色界,速斷余惑而般涅槃。(五)有行般,生于色界,加行勤修,經短暫之時而般涅槃。 (六)無行般,生于色界,懈怠無加行,經長久之時,余惑自解脫而般涅槃。(七)樂慧,(八) 樂定,此二者同屬上流般,前者生于色究竟天,斷余惑而般涅槃;後者生于無色界有頂天,斷余惑而般涅槃,彼雖生于無色界,以經色界之生,故攝于色界。(九)信解,(十) 見至,此二者乃修道中鈍、利之二根,俱舍七聖中之第叁、第四。(十一)身證者,乃入滅盡定而身得寂靜樂者。[大乘義章卷十一本]
(名數)是成實論之所明。一、現般,是俱舍七種不還中之現般也。二、轉世,謂既得預流果,經多生欲界之生,得那含,即得羅漢者。俱舍無之。叁、中般,五種不還中之中般也。四、生般,五種不還中之生般也。五、有行般,五種不還中之有行般也。六、無行般,五種不還中之無行般也。七、樂定,八、樂慧,此二者爲五種不還中上流般之樂定,樂慧二者。九、信解,十、見到,新雲見至,是修道中鈍利之二根,俱舍七聖中之第叁第四也。十一、身證,爲于前人中得滅盡定者。俱舍不攝之于有學。見大乘義章十一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