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稱四大道場。山西五臺山、四川峨嵋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安徽九華山,合稱爲我國佛教四大名山。(一)五臺山,位于山西五臺縣,周圍約叁百公裏,以五峰高聳,頂巅皆平坦如臺而得名。北魏孝文帝首創大孚圖靈鹫寺。其後佛寺林立,且代有興廢,迄今約存百余寺,分屬顯、密、禅各宗。其中以佛光寺(內供唐代彩塑佛像,爲我國現存最古之木造寺院)與顯通寺之無梁殿、銅殿並聞名于世,相傳爲文殊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。
(二)峨嵋山,相傳爲普賢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,古稱牙門山,又稱峨眉山。以山色秀麗著稱,位于四川峨嵋縣之西南。晉代時,創建白水普賢寺,爲峨嵋山興建佛寺之始。現有報國寺、九十九倒拐、金頂寺、睹光臺等名
勝。
(叁)普陀山,原名小白華,又稱梅岑山,位于浙江定海縣東南海中。約在五代初年,日僧慧萼創建“不肯去觀音堂”,此爲該山興建佛寺之濫觞。至今大小佛寺計有叁百余所,以普濟寺、法雨寺、慧濟禅院較爲著名。山上幽遠清淨,不蓄畜生,素有“海天佛國”之稱,相傳爲觀音菩薩示現應化之道場。
(四)九華山,位于安徽青陽縣西南,舊名九子山,以李白曾詠九峰狀如蓮花,後改稱九華山,山上猶存有李白所書“金沙泉”石刻。相傳唐代至德年間,有新羅王子出家,法名地藏。其後結廬苦修于九華山,得到善信護持,建寺供養,故九華山乃成爲地藏菩薩應化于我國之道場。
(名數)普陀山,五臺山,峨眉山,九華山也。普陀山志一曰:“佛經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道場曰地水火風。爲四大結聚:九華,地也(地藏);峨眉,火也(普賢);五臺,風也(文殊);普陀,水也(觀音)。”後世遂稱九華峨眉五臺普陀爲四大名山。普陀山爲觀世音菩薩住處。五臺山爲文殊菩薩住處。峨眉山爲普賢菩薩住處。九華山爲地藏菩薩住處。其詳分見各山條下。
普陀山、五臺山、峨眉山、九華山。此四大山都在中國,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,普陀山爲觀音菩薩的道場,五臺山爲文殊菩薩的道場,峨眉山爲普賢菩薩的道場,九華山爲地藏菩薩的道場。 - 陳義孝編
普陀山、五臺山、峨嵋山、九華山。此四大山都在中國,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。
普陀山爲觀世音菩薩道場,位于浙江省;
五臺山爲文殊師利菩薩道場,位于山西省;
峨嵋山爲普賢菩薩道場,位于四川省;
九華山爲地藏王菩薩道場,位于安徽省。
- 梵心居士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