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之四忍法品所載之四種忍。忍,即菩薩之智于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義,亦即菩薩修行時,面對他人之侮辱、惱害等而不生嗔恨心,或遇苦難而不動搖信心。若能證悟此四忍之真理,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。
(一)無生法忍,謂忍可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生之理。(二)無滅忍,謂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亦不滅之理。(叁)因緣忍,謂忍可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所生,本來無自性之理。 (四)無住忍,謂忍可一切諸法本來無住之理,且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。[華嚴大疏鈔卷四十四、大明叁藏法數卷十七、法相宗名目卷六上](參閱“忍”2889)
(名數)思益經四忍法品謂“菩薩有四法,出毀禁之罪:一得無生忍,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也,菩薩證忍此法,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。二得無滅法忍,一切諸法本爲無生,故今亦無滅,菩薩證忍此法,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。叁得因緣忍,一切諸法皆依因緣之和合而生,無有自性,菩薩證忍此法,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。四得無住忍,不住著于諸法,謂之無住,菩薩證忍此無住之法,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。案,是普賢觀經所說實相忏悔之意也。
(名數)見忍條。
[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] 忍即忍可。亦安忍也。思益經雲。梵天菩薩有四忍法。善出毀犯禁戒之罪。一得無生忍謂一切諸法自性空寂。本來不生。菩薩證知此法。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爲得無生忍。二得無滅忍謂一切諸法。昔本不生。今亦無滅。菩薩證知此法。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。是爲得無滅忍。叁得因緣忍謂六根爲因。六塵爲緣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。皆從因緣和合而生。本無自性。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。是爲得因緣忍。(六根者。眼根。耳根。鼻根。舌根。身根。意根也。六塵者。色塵 - 明·一如等 撰
伏忍、柔順忍、無生忍、寂滅忍。伏忍是初心行者,欲忍順逆境,先須調伏其心;柔順忍是調伏其心既久,遇境遇緣,不須勉強抑製自然能忍,此時之心,柔和善順,同塵和光;無生忍是聖位中的人,達一切法本自不生,情與非情,皆是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因此于無性法中,忍心不動 - 陳義孝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