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什麼是唯識?唯識是什麼意思?

在佛學大詞典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、佛學常見辭彙、唯識名詞白話辭典、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“什麼是唯識”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,請查閱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唯識”的解釋

  梵語vijn~apti-ma^trata^。音譯毗若底摩呾喇多。識,即心之本體,離識變現之外無任何實在,稱爲唯識。即認爲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諸現象皆由八識自體所變現之主觀(見分)與客觀(相分),又將所認識對象之相似形狀視爲心內之影像所映現而認爲實在實有,且作爲認識對象之物境自體(本質)亦從阿賴耶識中之種子變生,故唯識以外無其他實在,稱爲唯識無境,或據萬有從識所變之意義,而稱爲唯識所變。此理論見于成唯識論卷二。可分爲:(一)因能變,又作因變、生變;所有之存在皆從阿賴耶識中之種子變生。(二)果能變,又作果變、緣變;其結果在八識上起主觀與客觀之區別,而向對象作用。觀心覺夢鈔卷下分爲以下二種道理說明:(一)熏習道理,即生變之義,種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識中。(二)轉變道理,即緣變之義,由識變現見、相二分。

  法相宗之根本教義,說唯識之相,以五位百法不離識者,即爲總門唯識或不離門唯識;五位之中,心王是識之自相,心所爲相應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動,色法爲識所變現,不相應法爲以上叁位之分位假立者,無爲法爲以上四位之實性,依此等理由顯示唯識者,稱爲別門唯識。別門唯識之說系爲愚者分別能所而說明,故又稱虛妄唯識、不淨品唯識、方便唯識。初地以上之菩薩能了悟唯識之理,證得唯識無塵智,而存有真識者,稱爲真實唯識、淨品唯識或正觀唯識。成唯識論卷九列舉對唯識教理九種疑難(唯識九難)之答釋。唯識九難即:唯識所因難、世事乖宗難、聖教相違難、唯識成空難、色相非心難、現量爲宗難、夢覺相違難、外取他心難、異境非唯難。

  此外,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分類諸經論之唯識說爲五種唯識,即:境唯識、教唯識、理唯識、行唯識、果唯識。又該宗之修行有所謂五重唯識觀。

  華嚴宗稱叁界皆是一心所作,列舉十重唯識等說明,即:(一)相見俱存唯識,(二)攝相歸見唯識,(叁)攝數歸王唯識,(四)以末歸本唯識,(五)攝相歸性唯識,(六)轉真成事唯識,  (七)理事俱融唯識,(八)融事相入唯識,(九)全事相即唯識,(十)帝網無礙唯識。若究其極如帝釋宮之網珠(因陀羅網),一中含有一切,一切中各具一切,重重無盡,事事無礙。如以十重唯識配當于五教,則初叁爲始教說,次四爲終教及頓教說,後叁爲圓教之說。但華嚴經大疏鈔卷叁十七,將假說之唯識列爲小乘之說。[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五、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、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]

【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唯識”的解釋

  (術語)梵語摩怛刺多M&amacron;trat&amacron;,此譯曰唯。梵語毗若底Vijñapti,此譯爲識。梵語倒置之爲識唯,通常爲Vijñ&amacron;namatrav&amacron;da。唯者簡別之義。簡別識外無法,謂之唯。識者了別之義。了別之心略爲叁種,廣有八種,謂之識。然則唯識者爲叁識或八識之複名數,非唯一識之義也。華嚴經就集起之義而雲唯心,唯識論就了別之義而雲唯識,其體一也。又唯心之名,通于因果,唯識之稱,唯在因位,叁種者:初能變(第八識),二能變(第七識),叁能變(前五識)也,八種者,眼識乃至阿賴耶識也。義林章一末曰:“識者心也。由心集起彩畫爲主之根本,故經曰唯心。分別了達之根本,故論稱唯識。或經義通因果,總言唯心。論說唯在因,但稱唯識。識了別義。在因位中識用強故,說識爲唯,其義無二。二十論雲:心意識了,名之差別。”唯識述記一本曰:“唯言顯其二義:一簡別義。遮虛妄執,顯但有識,無心外境。二決定義。離增減數。略唯決定有此叁故。廣決定有八種識故。”問唯識之言,謂有八種之識,除八種識體之外,更無余法乎。答不然,言唯八識者,謂一切諸法不離八識,非言八識之外無余法也。凡諸法分別爲五法:一心,二心所,叁色,四不相應,五無爲,此中前四者爲事,後一者爲理,稱曰五法事理。此五法事理,皆不離識,故稱唯識。以第一之心,乃識之自相,第二之心所,乃識之相應法,第叁之色,乃心與心所之所變,第四之不相應法,乃心與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別,第五之無爲法,乃前四法之實性故也。又唯之言,取遮遣遍計所執性,識之言,取依他圓成之二性。唯識論七曰:“唯識言有深意趣。識言總顯一切有情,各有八識。六位心所,所變相見,分位差別,及彼空理所顯真如。識自相故,識相應故。二所變故,叁分位故,四實性故。如是諸法皆不離識,總立識名。唯言但遮愚夫所執離諸識實有色等。”義林章一末曰:“梵雲毗若底,此翻爲識。識者了別義,識自相,識相應,識所變,識分位,識實性,五法事理皆不離識。故名唯識。”楞嚴經五彌勒菩薩之言曰:“我以谛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,斯爲第一。”

【佛學常見辭彙】對“什麼是唯識”的解釋

  又名唯心,謂世間諸法,唯心識所現,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,故名唯識。 - 陳義孝編

【唯識名詞白話辭典】對“什麼是唯識”的解釋

梵語  Vijnapti-matrata、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,梵語倒置,稱爲識唯,漢土譯爲唯識。識者心之別名,所謂唯識,即是簡去心外諸法,擇取識心。這是遮簡迷情、外界有實我實法的存在,表顯內界識心的真性法相。換句話說,唯識宗立論,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,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,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,故除心識之外,萬有現象皆非實在。因此說︰“唯識無境”;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,稱爲“唯識所變”。


關于識變,有因能變與果能變之分,因能變者,即種子生起八識之變;果能變者,各各識體上生起相、見二分,而有萬有現象。參閱“識變”條。 - 于淩波居士著

【佛識慧集】對“什麼是唯識”的解釋

又名唯心,謂世間諸法,唯心識所現,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,故名唯識

- 梵心居士編

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“唯識是什麼意思”的答案有錯誤,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,感謝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