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as/aiks!a-ma^rga。又作無學位、無學地。爲佛教修行階位之一。與見道、修道合稱爲叁道。系盡證真谛之理,解脫一切煩惱,學道圓滿,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。即指阿羅漢果。大小乘規定無學道之內容有所不同,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爲無學道,以其余四向叁果爲有學道。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十地最後所得之佛果爲無學道。又無學之阿羅漢有利、鈍之別,鈍根者必須待時而解脫,故稱時愛心解脫、時解脫;利根者不須待時即得解脫,故稱爲不動心解脫、不時解脫。[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、卷六十六、卷六十八、卷九十四、卷一○一、俱舍論卷二十四、卷二十五、成唯識論卷六、大乘義章卷十七](參閱“九無學” 147、“阿羅漢”3692、“解脫”5602)
(術語)叁道之一。謂斷叁界諸惑已盡,證真谛之理,不更要學修之圓滿智慧,即阿羅漢之無漏智也。
又作無學位、無學地。爲佛教修行階位之一。與見道、修道合稱爲叁道。系盡證真谛之理,解脫一切煩惱,學道圓滿,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,即指阿羅漢果。大小乘規定無學道之內容有所不同,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爲無學道,以其余四向叁果爲有學道。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十地最後所得之佛果爲無學道。見《成唯識論》卷六。 - 于淩波居士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