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什麼是無住?無住是什麼意思?

在佛學大詞典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、佛學常見辭彙、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“什麼是無住”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,請查閱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無住”的解釋

(一)梵語aniketa。住,所住之意,意爲住著之所。指無固定之實體;或指心不執著于一定之對象,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。又稱不住。將無住引申爲否定固定狀態之用語,故謂“一切諸法無自性,故爲無所住”。蓋事物不會凝住于自身不變之性質,人之認識亦不應以固定概念作爲其固有本質。般若理論據此作爲諸法性空之重要內容。摩诃般若波羅蜜序品載,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不應色中住,不應受、想、行、識中住。此因諸法均處于因緣聯系與生滅無常中,故不應住。

  又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闡釋無住叁昧(大二五·叁九九下):“無住叁昧者,是叁昧名無住叁昧,住是叁昧中,觀諸法念念無常,無有住時。”故無住實爲現象之共性,但于理論之運用上,亦常作一切現象之本源,成爲真如、法性之另一稱謂。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中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,僧肇于注維摩诘經卷六詳釋之(大叁八·叁八六下):“法無自性,緣感而起,當其未起,莫知所寄;莫知所寄,故無所住;無所住故,則非有無,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。”中觀學派並以無住之空性作爲因果報應一切法得以成立之證明,六祖壇經更進一步認爲于諸法念念不住,即可使思想不受束縛,而得解脫。[大寶積經卷四、大方等大集經卷二、大品般若經卷五、卷二十一、卷二十六、成唯識論卷十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叁]

  (二)(714~774)唐代禅僧。鳳翔郿縣(陝西)人,俗姓李。又稱李僧、李了法。初修儒術,武藝絕倫。年二十,遇嵩山慧安禅師弟子陳楚璋,默傳心法,遂改歸佛。天寶初年(742頃),往太原參谒自在禅師,從之剃發,八年受具足戒。乾元二年(759),參谒無相禅師于四川成都淨衆寺,並嗣其法。無相示寂後,師于永泰二年(766)入空慧寺,十月與杜鴻漸問答,開演頓教之法,後住保唐寺開法,教化大行,世稱保唐無住。大曆九年六月叁日坐化,世壽六十一。後世稱師之法系爲保唐宗。[禅源諸诠集都序、景德傳燈錄卷四、龍興佛法編年通論卷十七、五燈會元卷二、禅宗史研究(宇井伯壽)](參閱“保唐宗”3723)

【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無住”的解釋

  (術語)法無自性,無自性,故無所住著,隨緣而起,故雲無住。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。維摩經觀衆生品曰:“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。”同注曰:“什曰:法無自性,緣感而起。當其未起,莫知所寄。莫知所寄,故無所住。無所住故,則非有無。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。”起信論義記上曰:“夫真心廖廓。(中略)非生非滅,四相之所不遷,無去無來,叁際莫之能易。但以無住爲性,隨派分岐。逐迷悟而升沈,任因緣而起滅。”宗鏡錄八曰:“文殊師利雲: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。睿公釋雲:無住即實相異名,實相即性空異名。”

【佛學常見辭彙】對“什麼是無住”的解釋

  無所住著的意思。法無自性,無自性故,無所住著,隨緣而生。 - 陳義孝編

【佛識慧集】對“什麼是無住”的解釋

無所住的意思。法無自性,無自性故無所住著,隨緣而生。

- 梵心居士編

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“無住是什麼意思”的答案有錯誤,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,感謝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