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什麼是行蘊?行蘊是什麼意思?

在佛學大詞典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、佛學常見辭彙、法相辭典、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“什麼是行蘊”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,請查閱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行蘊”的解釋

  梵語sam!ska^ra-skandha,巴利語san%kha^ra-khandha。行,遷流、變化、造作之意;蘊,聚集、類別之意。佛教將一切有爲法分類爲五種,稱爲“五蘊”,行蘊即其中之第四類,乃指具有造作、遷流性質之諸法所類聚者。俱舍宗將一切有爲、無爲之諸法概分爲七十五法,其中,有四十四種心所與十四種不相應法等,共計五十八法,總稱爲行蘊。此系于全部五蘊中,除去色、受、想、識等四蘊之外,將其余一切諸行皆統攝于行蘊。然若依准“一切有爲法皆爲造作遷流者”之義而言,則不獨行蘊,即連其余色、受等四蘊亦皆可稱爲行蘊。惟俱舍宗極力反對此說,如普光之俱舍論記卷一即謂,色、受、想、識等四蘊雖亦屬造作遷流者,然因涵攝行之性質較少之故,故宜各別稱名,而行蘊涵攝行之性質較多之故,故得以稱爲行。

  行蘊之解釋及其涵攝之範圍,除上記之外,另有異說,如經部與大乘佛教即以六思身爲行蘊。所謂六思身,即與六識相應之“思”,如眼觸所生之思、耳觸所生之思,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等諸觸所生之思。此一界說,範圍極爲寬廣。[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、卷七十五、俱舍論卷一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](參閱“五蘊”1212)

【丁福保佛學大詞典】對“什麼是行蘊”的解釋

  (術語)造作于有爲法之因緣遷流于叁世,謂之行。此中除色受想識四者,其他之有爲法,名行蘊。五蘊之一。蘊者積集之義,是亦有爲法之通名也。俱舍論一曰:“四余爲行蘊。”頌疏一曰:“四者謂色受想識,除四蘊外,諸余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應,此五十八法是四蘊余,總名行蘊。造作遷流二義名行,據此義邊,色等五蘊,俱合名行。謂由行蘊攝法多故,偏得行名。”俱舍光記一之余曰:“問:若于造作,或約遷流,余四蘊亦名爲行,何故行蘊獨得行名?解雲:其余四蘊雖亦名行,攝行少故,各受別名。行蘊攝行多故,故得行名。”

【佛學常見辭彙】對“什麼是行蘊”的解釋

  五蘊之一。見五蘊條。 - 陳義孝編

【法相辭典】對“什麼是行蘊”的解釋

  如五蘊中說。
  二解  如名色差別中說。
  叁解  五蘊論二頁雲:雲何行蘊謂除受想,諸余心法、及心不相應行。
  四解  廣五蘊論叁頁雲:雲何行蘊?謂除受想,諸余心法;及心不相應行。雲何余心法?謂與心相應諸行,觸,作意,思,欲,勝解,念,叁摩地,慧,信,慚,愧,無貪,無瞋,無癡,精進,輕安,不放逸,舍,不害,貪,瞋,慢,無明,見,疑,無慚,無愧,昏沈,掉舉,不信,懈怠,放逸,失念,散亂,不正知,惡作,睡眠,尋,伺。是諸心法,五是遍行。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,故名遍行。五是別境。此五一一于差別境,展轉決定,性不相離。是中有一,必有一切。十一、爲善。六、爲煩惱。余是隨煩惱四爲不定。此不定四,非正隨煩惱。以通善及無記性故。觸等體性及業,應當解釋。
  五解  俱舍論一卷十一頁雲:除前及後色受想識,余一切行,名爲行蘊。然薄伽梵,于契經中,說六思身爲行蘊者;由最勝故。所以者何?行、名造作。思是業性,造作義強;故爲最勝。是故佛說:若能造作,有漏有爲;名行取蘊。若不爾者;余心所法,及不相應,非蘊攝故,應非苦集。則不可爲應知應斷。如世尊說:若于一法未達未知;我說不能作苦邊際。未斷未滅,說亦如是。是故定應許除四蘊,余有爲行,皆行蘊攝。
  六解 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九頁雲:問:行蘊雲何?答:契經說此是六思身。謂眼觸所生思,乃至意觸所生思。阿毗達磨說此行蘊,略有二種,謂相應行,不相應行。乃至廣說。問:世尊何故于相應不相應行蘊中,遍說思爲行蘊;非余行耶?答:思于施設行蘊法中,最爲上首;思能導引攝養諸行;故佛偏說。如愛施設集谛法中,最爲上首;愛能導引攝養諸集;故佛偏說。複次造作有爲,故名爲行。思是造性,余法不爾;故佛偏說思爲行蘊。又雲:問:五蘊有爲,皆應名行:何緣于一,獨立行名?答:如十八界,雖皆是法,而但于一立法界名。廣說乃至叁寶叁歸雖皆是法;而但立一法寶法歸。如是五蘊,雖皆是行;而但于一立行蘊名;亦無有過。複次行蘊有一名,余蘊有二名。一名者:謂共名。謂五種蘊,皆是行故,二名者:謂共不共名。共名、如前。不共名者:謂余四蘊,欲令易了,顯不共名。行蘊更無不共名故;但顯共名。故名行蘊,複次生一切行生相,唯在此蘊攝故,獨名行蘊。複次四有爲相,是一切行印封標幟。簡別有爲,異無爲故;彼相唯在此蘊攝故;獨名行蘊。複次名句文身诠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,令易解了;彼叁唯在此蘊攝故;獨名行蘊。複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,此蘊攝故;獨名行蘊。問:能執諸行爲我我所薩迦耶見,亦此蘊攝;如何此蘊不名我蘊?答:薩迦耶見,是虛妄執,不稱諸行實相而解;是故此蘊、不立我名。空解脫門、覺行實相,是故此蘊、依彼名行。複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,破自性愚及所緣愚,于一切行不增不減,如實解慧,唯此蘊攝。故名行蘊。余蘊不爾,故別立名。複次此攝多行。故名行蘊。攝多行者:謂此蘊中,有相應、不相應行,有所依、無所依,有所緣、無所緣行,有行相、無行相行,有警覺、無警覺行。余蘊不爾,故立別名。複次行、謂造作。有爲法中能造作者,思最爲勝。思但攝在此行蘊中;故此行蘊,獨名爲行。
  七解  法蘊足論九卷十二頁雲:雲何行蘊?謂行蘊有二種。一、心相應行蘊,二、心不相應行蘊。雲何心相應行蘊?謂思、觸、作意、廣說乃至諸所有智、見、現觀。複有所余如是類法,與心相應,是名心相應行蘊。雲何心不相應行蘊?謂得、無想定、廣說乃至文身。複有所余如是類法,不與心相應,是名心不相應行蘊。如是心相應行蘊,及心不相應行蘊,總名行蘊
  八解  集異門論十一卷二頁雲:雲何行蘊?答:諸所有行、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粗,若細,若劣,若勝,若遠,若近;如是一切,略爲一聚,說名行蘊。諸所有行者:雲何名爲諸所有行?答:盡所有行蘊、略有二種。一、心相應行蘊,二、心不相應行蘊。雲何心相應行蘊?答:思觸作意乃至諸所有現觀。複有此余如是類法與心相應。如是名爲心相應行蘊。雲何心不相應行蘊?答:得無想定、乃至文身。複有此余如是類法、與心不相應。如是名爲心不相應行蘊。此中若心相應行蘊,如是名爲諸所有行。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:雲何過去行?答:若行、已起,已等起;已生,已等生;已轉,已現轉;已聚集,已出現;落謝過去,盡滅離變;過去性,過去類,過去世攝;是名過去行。雲何未來行?答:若行、未已起,未已等起;未已生,未已等生;未已轉,未已現轉;未聚集,未出現;未來性,未來類,未來世攝;是名未來行。雲何現在行?答:若行、已起,已等起;已生,已等生;已轉,已現轉;聚集出現;住,未已謝,未已盡滅,未已離變,和合現前;現在性,現在類,現在世攝;是名現在行。若內若外者:雲何內行?答:若行、在此相續,已得不失;是名內行。雲何外行?答:若行、在此相續,或本未得,或得已失。若他相續。若非情數。是名外行。若粗若細者:雲何施設粗行細行?答:觀待施設粗行細行。複如何等?答:若觀待無尋唯伺行;則有尋有伺行名粗。若觀待有尋有伺行;則無尋唯伺行名細。若觀待無尋無伺行;則無尋唯伺行名粗。若觀待無尋唯伺行;則無尋無伺行名細。若觀待色界行;則欲界行名粗。若觀待欲界行;則色界行名細。若觀待無色界行;則色界行名粗。若觀待色界行;則無色界行名細。若觀待不系行;則無色界行名粗。若觀待無色界行;則不系行名細。如是施設粗行細行。如是名爲若粗若細。若劣若勝者;雲何施設劣行勝行?答:觀待施設劣行勝行。複如何等?答:若觀待有覆無記行,則不善行名劣。若觀待不善行;則有覆無記行名勝。若觀待無覆無記行;則有覆無記行名劣。若觀待有覆無記行;則無覆無記行名勝。若觀待有漏善行;則無覆無記行名劣。若觀待無覆無記行;則有漏善行名勝。若觀待無漏善行;則有漏善行名劣。若觀待有漏善行;則無漏善行名勝。若觀待色界行;則欲界行名劣,若觀待欲界行;則色界行名勝。若觀待無色界行;則色界行名劣。若觀待色界行;則無色界行名勝。若觀待不系行;則無色界行名劣。若觀待無色界行;則不系行名勝。如是施設劣行勝行。如是名爲若劣若勝。若遠若近者:雲何遠行?答:過去未來行。雲何近行?答:現在行。複次雲何遠行?答:若行過去,非無間滅;若行未來,非現前起;是名遠行。雲何近行?答:現在行。複次雲何遠行?答:若行過去,非無間滅;若行未來,非現前起;是名遠行。雲何近行?答:若行過去無間已滅。若行未來現前正起。是名近行。如是名爲若遠若近。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者:雲何一切略爲一聚?答:推度思惟稱量觀察,集爲一聚。是故名爲如是一切略爲一聚,說名行蘊者:雲何說名行蘊?答:于此行蘊,顯行顯蘊顯身顯聚。是故名爲說名行蘊
  九解 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雲:行蘊雲何?此有二種。謂心相應行蘊,心不相應行蘊。心相應行蘊雲何?謂心相應法。此複雲何?謂思、觸、作意、欲、勝、解、念、定、慧、信、勤、尋、伺、放逸、不放逸、善根、不善根、無記根、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、諸所有智、諸所有見、諸所有現觀。複有此余如是類法,與心相應,總名心相應行蘊。心不相應行蘊雲何?謂心不相應法。此複雲何?謂得、無想定、滅定、無想事、命根、衆同分、依得、事得、處得、生、老、住、無常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。複有此余如是類法,與心不相應,總名心不相應行蘊。如是二種、合名行蘊。 - 朱芾煌

【唯識名詞白話辭典】對“什麼是行蘊”的解釋

爲五蘊之一。行是遷流、造作的意思蘊爲聚集、類別的意思,《大乘五蘊論》曰:“雲何行蘊,謂除受、想,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。”意思是說,在五十一種心所有法中,除去受、想二種外的四十九個心所,再加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,此七十叁法,全包括在行蘊的範圍中。行者、思心所的別名。思即五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。《唯識叁十論》曰:“思謂令心造作性,于善品等役心爲業。”故思之自性,只是造作。以其造作的力用,而與心相應,令心同起善、惡、無記等之造作,此即是意業。而行蘊的範圍較思爲廣,《俱舍論》曰:“行名造作”,所以造作即是行。我人的行,有身行、語行、意行,意行即是思。由思之審慮思、決定思、動發勝思。而有身行與語行,而行的後果就是業。即身、語、意叁業。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曰:“有爲集起,目之曰行。”世間萬法的因緣集起,亦稱之爲行。故四十九種心所、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,均攝在行蘊的範圍內。 - 于淩波居士著

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“行蘊是什麼意思”的答案有錯誤,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,感謝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