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之一;屬于計執前際而起之常見。此類外道共有四種,故又稱四種一分常論、四一分常論。彼等系于前生、後生,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見者,故稱一分常論。即:(一)謂外道得宿住通,能觀前世,而以爲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;如是,不見大梵天之始終,故以爲大梵天爲“常”,而我及世間爲“無常”。(二)計執色法滅而心法存,或心法滅而色法存;或謂色法爲心法之一,故爲常住者。(叁)計執從戲忘天而下生此間,依宿住通觀過去,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。 (四)計執從意億恚天而下生此間,依宿住通觀過去,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。執持此見解者,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之“自在等因宗”。[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、瑜伽師地論卷六、大乘義章卷六](參閱“六十二見”1241、“常見”4526)
爲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見之一;屬于計執前際而起的常見。此類外道共有四種,故又稱四種一分常論。彼等系于前生、後生,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見者,故稱一分常論。即:一、謂外道得宿住通,能觀前世,而以爲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;如是,不見大梵天之始終,故以爲大梵天爲“常”,而我及世間爲“無常”。二、計執色法滅而心法存,或心法滅而色法存;或謂色法爲心法之一,故爲常住者。叁、計執從戲忘天而下生此間,依宿住通觀過去,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。四、計執從意恚天而下生此間,依宿住通觀過去,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。執持此見解者,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之“自在等因宗”。這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。見“瑜伽師地論”卷六。 - 于淩波居士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