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安慧?安慧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、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安慧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安慧”的解释

  (475~555)梵名Sthiramati  。音译作悉耻罗末底。南印度罗罗国(伐腊毗国)人。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,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。师上承德慧,下传真谛,精通唯识、因明等学,善于论义,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师与护法同时,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。在心识作用方面,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,

而以见分、相分为情有理无,故被称为一分家;而护法则安立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等四分,被称为四分家。关于安慧与护法二人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之异同,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,即:“二障相应前七转,二执相应唯六七,五八无执护法宗。所知法执五六八,我执相应唯六七,烦恼相应前七转,五八法执安慧宗。”兹就此偈颂所述,将八识与我、法二执及所知、烦恼二障间之关系,列表于右。

  安慧尊崇世亲之教义,继承其学说,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,即“唯识三十颂释论”,此书梵文本迄今尚存,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,此书并有法译本及日译本。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、大乘广

五蕴论一卷、大乘中观释论九卷、俱舍实义疏五卷等。其中,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,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。[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、解深密经疏卷三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](参阅“四分”1663)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安慧”的解释

  (术语)安置意于智慧而不动。十住论十曰:“诸佛安慧常不动。”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五曰:“安谓安置,慧是智慧。”[囗@又]天竺论师名Sthiramati,解释唯识论之十大论师之一。唯识述记一本曰:“梵云悉耻罗末底,唐言安慧,即糅杂集。救俱舍论,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。南印度境,罗罗国人也。妙解因明,善究内论。”

【唯识名词白话辞典】对“什么是安慧”的解释

梵名sthiramati,音译悉耻罗末底,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佛灭后一千一百年出世,住世年代为公元四七Ο至五五Ο年间。他是南印度伐腊毗国(又称罗罗国)人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,称他“印度境罗罗国人也,妙解因明,善穷内论。扇徽猷于小运,飞兰蕙于大乘,神彩至高,固难提议。”他是世亲之后,大乘唯识宗的大学者。他精通唯识、因明之学,善于议论,他的唯识学,上承德慧,下传真谛,真谛为中土摄论宗的始创人。安慧与护法同时,但在唯识学上的见解与护法相异。在心识作用方面,只承认自证分实有,而以见分、相分为情有理无,故称为一分家。而难陀立二分,陈那立三分,护法立四分,即所谓“安、难、陈、护,一二三四”者是。参阅“十大论师”条。



安慧与护法之间,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的异同,自古即有偈颂称:“二障相应前七转,二执相应唯六七,五八无执护法宗。所知法执五六八,我执相应唯六七,烦恼相应五七转,五八法执安慧宗。”颂文的意思是:安慧主张前五识与法执、所知障、烦恼障相应;第六识与二执、二障均相应。第七识与我执及烦恼障相应;第八识与法执、所知障相应。而护法主张,前五识与二障相应;第六、七识与二执、二障相应,第八识不与执障相应。安慧的著作,主要者有:《大乘广五蕴论》,一卷,唐代地婆柯罗译。《大乘中观释论》,十八卷,宋代惟净、护法共译。《俱合论实义疏》,五卷,中土未译。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十六卷,唐代玄吴译。《宝积经论》,四卷,元魏菩提流支译。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《唯识三十论释》,为玄奘、窥基揉译于《成唯识论》中。 - 于凌波居士著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安慧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