授记者,佛对发心之众生,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。依觉知与否,分为八种,即:(一)己知他不知,发心而自发誓愿,未广及于人,未得四无所畏,未得善权故。(二)众人尽知己不知,发心广大,得无所畏,得善根故。(三)己众俱知,位在七地得无畏,得善权,得空观故。(四)己众俱不知,未入七地,未得空观之无著行故。(五)近觉远不觉,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著之行故,如弥勒即是。(六)远觉近不觉,未能演说圣贤之行故,如师子膺即是。(七)近远俱觉,诸根具足不舍无著之行,遍游十方世界,作不思议,显佛之神德故,如柔顺菩萨即是。(八)近远俱不觉,未得菩提,皆不能悉知如来藏等之行故,如等行菩萨即是。[法华文句卷七上](参阅“授记”4587)
(名数)一己知他不知,发心而自发誓愿,未广及于人,未得四无所畏,未得善权故也。二众人尽知己不知,发心广大,得无所畏,得善根故也。三己众俱知,位在七地得无畏,得善权,得空观故也。四己众俱不知,未入七地,未得空观之无着行故也。五近觉远不觉,如弥勒是,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着之行故也(弥勒成佛在近,近者得觉知其授记,远者不能觉知)。六远觉近不觉,此人未能演说圣贤之行故也。即师子膺是。七近远俱觉,诸根具足不舍无着之行,遍游十方世界,作不思议,显佛之神德故也,今之柔顺菩萨是。八近远俱不觉,未得菩提,皆不能悉知如来藏等之行故也,今之等行菩萨是。见菩萨璎珞经九,法华文句七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