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位于韶州(今广东曲江县东南)之河。发源于狗耳岭,西流与溱水合,以经曹侯冢故,又称曹侯溪。梁天监元年(502)天竺婆罗门三藏智药到曹溪口,饮其水而知此源为胜地,乃劝村人建寺,复因其地似西国之宝林山,故称宝林寺。智药预言,一七○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,得道者如林。至唐仪凤二年(677)春,六祖慧能从弘忍得法后,从印宗剃发、受具足戒而归宝林寺,大弘法化,人称曹溪法门。唐末叶,本寂以慕六祖故,改其所住荷玉山为曹山。曹洞宗之名,或谓曹山、洞山之并称,宋代以后,亦有谓“曹”,指曹溪,以为传承六祖慧能正法之意。明万历时,禅道转衰,紫柏、憨山等以为乃曹溪涸淤所致,紫柏因前往疏通之,冀复振禅门。
(二)指六祖慧能。慧能以曹溪宝林寺为中心,开展教化活动,世人尊称为曹溪古佛、曹溪高祖。
(人名)六祖慧能之别号。大明一统志七十九曰:“韶州府曹溪在府城东南三十里,源出狗耳岭西流合浈水。”皇舆考八曰:“韶州府曹溪,府城东南。梁时有天竺国僧,自西来泛舶曹溪口。闻异香。曰:上流必有胜地,寻之,遂开山立石,乃云:百七十年后当遇无上法师在此演法,今六祖南华寺是也。”
禅宗六祖惠能,在广东韶州府曹溪,说法渡生,后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。 - 陈义孝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