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禅那?禅那是什么意思?

在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、佛学常见辞汇、翻译名义集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禅那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禅那”的解释

  (术语)译曰思惟修。新译曰静虑。与禅定同。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。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,不具欲界之心,离欲界之烦恼,乃可得之。思惟修者,为寄于因之名,一心思惟研修为因,乃得此定心,故名为思惟修,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,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,故曰静虑。静即定,虑即慧也。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。次第禅门一上曰:“思惟修者,此可对因。何以故?思惟是筹量之念,修是专心研习之名,故以对修因。”大乘义章十二曰:“上界静法审观方成,名思惟修。”俱舍论二十八曰:“依何义故立静虑名?由是寂静能审虑故。审虑即是实了知义,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。”同光记十八曰:“由定寂静慧能审虑。(中略)驮南,此云静虑,旧云禅。或云禅那,或云持阿那,皆讹也。(中略)婆沙八十三云:静谓等引,虑谓遍观,故名静虑。”(等引为定之异名)。修得此禅那,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。外道为生天而修之。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。欲成就之。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,外道佛法,其揆一也。梵Dhy&amacron;na。[囗@又](河名)Jamna  Jnmna,在印度。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。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。而会于恒河。长八六○哩。联以运河。以便灌溉。灌域约一一八○○○方哩。

【佛学常见辞汇】对“什么是禅那”的解释

  华译为思惟修,或静虑,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。 - 陈义孝编

【翻译名义集】对“什么是禅那”的解释

  此云静虑。智论云:秦言思惟修,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。法界次第云:禅有二种:一者世间禅,二者出世间禅。世间禅者,谓根本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即是凡夫所行禅。出世间禅,复有二种:一出世间禅,二出世间上上禅。出世间禅者,谓六妙门、十六特胜、通明、九想、八念、十想、八背舍、八胜处、十一切处、练禅、十四变化、愿智顶禅、无诤三昧、三三昧、师子奋迅、超越三昧,乃至三明六通,如是等禅,皆是出世间禅。出世间上上禅者,谓自性等九种大禅。净名疏云:佛心智鉴圆明,岂烦思惟?究竟无学,岂得言修?又翻弃恶,如来纯净之智,何恶可弃?故思惟等义,皆是因也。楞伽经明四种禅:一愚夫所行禅,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、自相、共相、骨锁、无常、苦、不净相,计着为首,如是相不异观,前后转进,想不除灭,是名愚夫禅。二观察义禅,谓人无我、自相、共相、外道、自他,俱无性已,观法无我,彼地相义,渐渐增进,是名观察义禅。三攀缘如禅,谓妄想二无我,妄想如实处,不生妄想,是名攀缘如禅(入楞伽,名观真如禅)。四如来禅,谓入如来地,行自觉圣智,三种乐住,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名如来禅。颂曰:凡夫所行禅,观察相义禅,攀缘如实禅,如来清净禅。 - 宋·普润法云

【翻译名义集】对“什么是禅那”的解释

  即息二边分别止,名出楞严。资中云:准圆觉经,奢摩他以寂静为相,三摩提以幻化为相,禅那俱离静幻二相。然此二经,天台出时,经皆未到。而止观中预立其义,故止观二字各开三义:一体真止,二方便随缘止,三息二边分别止。又云:此三止名,虽未见经论,映望三观,随义立名。其相云何?体无明颠倒,即是实相之真,名体真止;如此实相遍一切处,随缘历境安心不动,名随缘方便止;生死涅槃,静散休息,名息二边止。孤山释曰:今阿难虽专请于止,以即一而三,故此止即观,亦即平等。三一互融,是以称妙,妙故方曰楞严大定。今于一止复有三名奢摩他,即体真止,止于真谛(翻奢摩他为止者,定之异名,寂静义也。谓于染净等境,心不妄缘故)。三摩提,亦曰三摩钵底,此云等持。即方便随缘止,止于俗谛(三摩提,智论云: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三摩提。秦言正心行处,是心从无始来,常曲不端,得是正心行处,心则端直,譬如蛇行常曲,入竹筒则直。翻等持者,谓离沉掉曰等,令心住一境性曰持)。禅那,此云静虑,即息二边分别止,止于中道(净觉云:孤山专用天台三止,配今三名者,得经之深也。何则?止属于定,观属于慧。阿难本以多闻小慧自咎,正以楞严大定为请,非三止而何。三摩禅那显是定名,虽此定即慧,而所主从别)。次明三观。 - 宋·普润法云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禅那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