谓由佛菩萨之本体示现种种身以济度众生。此种思想系源于法华经之“本迹二门”,与大日经之“本地加持”说,如法华经寿量品、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即为此一思想之具现。盖佛三身中之法身、报身为本地,化身为垂迹。以垂迹而言,如大日经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刚院所摄之印度古来诸天诸神,皆是大日如来之垂迹。
另如日本佛教特别强调此类“本地垂迹”之思想;盖佛教初传入日本时,为与日本传统固有之神道信仰相融合,遂有行基、最澄、空海等诸高僧提倡此一思想,谓佛教之佛、菩萨乃“本地”佛,而日本神道之诸神则为“垂迹”佛,此即日本佛教“神佛习合”思想之滥觞。此一情形,与佛教初传我国时相同。彼时佛教为避免受固有的儒家思想排斥,遂有部分高僧,将儒释两家之基本信条相融互摄,如以“五戒”配合仁义礼智信等“五常”。
注维摩诘经序(大三八·三二七上):“然幽关难启,圣应不同,非本无以垂迹,非迹无以显本,本迹虽殊,而不思议一也。”(参阅“本地垂迹”1956)
(术语)佛菩萨之本体,曰本地,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,曰垂迹。佛三身中法身报身为本地,化身为垂迹。此本地垂迹之义,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,又为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,大乘摄化门之枢纽也。于胎藏界第四重,外金刚院摄印度古来诸天诸神,皆是大日之垂迹也。维摩经序曰:“幽关难启,圣应不同。非本无以垂迹,非迹无以显本。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