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nais!kramya,巴利语 nekkhamma。超出脱离之意。即离迷界、出生死轮回之苦,而成办佛道,以达于解脱之境,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,了脱惑业之系缚,故一般有“出离三界”、“出离生死”、“出离得道”之惯用语。又华严五教章卷三载,声闻修道之人有渐出离与顿出离之别。华严经卷五(大一○·二一下):“调伏众生,令究竟出离。”仁王经卷上(大八·八三七中):“天人俱修出离行,能习一切菩萨道。”长阿含卷一大本经(大一·九上):“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。”又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载,出离有二种,即:(一)出离三恶趣而趣向人天之善趣,(二)出离生死轮回而趣向三菩提。此外,巴利佛教有所谓十波罗蜜之说,其中之第六即出离波罗蜜(巴nekkhamma-pa^ramita^ )。[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、显扬圣教论卷五、俱舍论卷十]
(术语)出离生死证入于涅槃也。华严经五曰:“调伏众生,令究竟出离。”心地观经四曰:“深着世乐,不乐出离。”仁王经中曰:“天人俱修出离行,能习一切菩萨道。”佛地论五曰:“言出离者,即是涅槃。”
出离生死而证涅槃。 - 陈义孝编
瑜伽十一卷十四页云:能超恚等诸过失故;名为出离。
二解 瑜伽七十卷十一页云:由二因缘,名为出离。一、往善趣出离故。二、趣三菩提出离故。
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七页云:言出离者:谓世间道,断除众苦,得出离故。
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五页云:言出离者:出离三界一切苦故。
五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四页云:问:圣道亦是出离之法。如品类足说:云何出离法?谓欲界善戒,及色无色界离生善定,并学无学择灭无为。何故涅盘独名出离?答:涅盘是出离,非有出离故。圣道是出离,亦是有出离。般涅盘时,出离彼故。复次涅盘是真出离法故。谓有漏法,有二种舍。一、断舍。二、弃舍。无漏有为,虽无断舍;而有弃舍。唯有择灭,二舍俱无;名真出离。复次涅盘是究竟出离功德故。如契经说:以色出离欲,以无色出离色,以圣道出离无色,以涅盘出离一切有为法。 - 朱芾煌
出离是超出、脱离之意。即出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,而成办佛道,以达于解脱之境,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,了脱惑业之系缚,故一般有“出离三界”、“出离生死”的惯用语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七十载,出离有二种,即:一、出离三恶趣而趣向人天的善趣,二、出离生死轮回而趣向三菩提。 - 于凌波居士著
1.有形的离开,或心理上的离开束缚。2.为调伏欲贪→断欲贪→越欲贪的过程。 - 庄春江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