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位于陕西西安城南。又称大慈恩寺。本为隋代无漏寺,唐贞观二十二年(648),高宗为皇太子,为其母文德皇后荐福而扩修,故称寺名为慈恩。玄奘大师自西域归来,任上座,总辖寺务,并于寺中翻译经典,共译出四十余部四百数十卷,世因称慈恩三藏。师并于寺中立砖塔,七级四面,高三百尺,后称大雁塔。玄奘之后,弟子窥基亦住于此。窥基系法相宗开祖,世称慈恩大师。寺现存,在西安市城南二里许。(参阅“大慈恩寺”877)
(二)位于日本羽前醍醐村。山号瑞宝山。属于日本新义真言宗。据传,本寺系依圣武天皇之敕愿,于天平年中(729~749)由行基所开创。保元元年(1156)弘俊营造寺宇,后世尊为中兴祖师。今有本堂、二王门、钟楼、宝藏、药师堂、弥陀堂、不动堂等建筑。本堂建于元和四年(1618),与安置于阿弥陀堂之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皆被指定为日本国宝。[日本名胜地志卷五]
(三)位于日本武藏慈恩村。山号华林山最上院。天长年中(824~834)慈觉所创。以本寺地势酷似我国之慈恩寺,故定寺名为慈恩。后渐衰颓,天文年中(1532~1555)太田源五郎再兴。至近世又告荒废,仅存堂宇二三间。
(寺名)唐高宗为太子时,为文德皇后所创建,十大寺之一。在陕西长安县东南,曲江北。隋无量寺地。南临黄渠。竹松森邃。为京师最。西院浮图七级。崇三百尺。永徽三年沙门玄奘立。东有繙经院。摭言曰:“进士自神龙后,期集慈恩寺塔下题名。”按唐杜甫岑参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诗。
中国佛教法相宗祖庭。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。始建于隋开皇九年(589),初名无漏寺。唐贞观二十二年(648),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,扩建为大慈恩寺。当时寺院规模巨大,重楼复殿,计有房屋1897间。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为上座,住翻经院,专务翻译。慈恩寺译场,以玄奘为译主,下设征文、缀文、证梵、笔受等科。主要从译人员皆挑选贤明才彦之大德,人数达千余人,是当时最大的国立译场之一。1931年由太虚法师主持,朱子桥、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,在寺内设慈恩宗学院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多次进行修缮。
寺内大雁塔创于唐永徽三年(652),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。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表土心5层方塔。武周长安(701~704)年间,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,重加营建至10层,后经兵火仅剩7层。五代后唐长兴(930~933)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。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又加修饰,留传至今。塔本名慈恩寺塔,后揣《大唐西域记》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。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。塔高64米,塔身枋、斗拱、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。塔内有楼梯,可盘旋而上。每层四面均有拱门,可凭栏远眺。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,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,西门楣的说法图,刻有当时的殿堂建筑,是研究唐代建筑、绘画、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。塔南门两侧,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和唐高宗李治撰《大唐三藏圣教序记》,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。(畅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