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名Maha^brahma^ -deva ,巴利名同。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。又称梵天王、梵天、梵王、大梵、梵童子(梵Brahma^ sanam!kuma^ra )、世主天、娑婆世界主(梵Brahma^ saha^m!pati )。音译作摩诃梵、梵摩三钵。大梵天以自主独存,谓己为众生之父,乃自然而有,无人能造之,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;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,统领大千世界,以最富贵尊豪自居。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,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。
盖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之末期,以祈祷主神(梵Brahman!as -pati )为至上神,并视之为宇宙生成之原理。至梵书时代之初,则以生主神(梵Praja^pati )为最高神。未久,兴起梵之崇拜,系由祈祷主神所进化之神格。初时,梵天为生主神之子,其后渐次得势,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,成为创造世界之原理。至奥义书时代,大梵天具有实有(梵satya )、知(梵jn~a^na )、妙乐(梵a^nanda )等三种性质,而为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,此一绝对原理与个人我(梵a^tman )结合,产生“梵我一如”之说,此乃奥义书之中心思想。至摩诃婆罗多(梵Maha^bha^rata )时代,由于“一体三分”(梵trimu^rti )思想之兴起,遂以梵天(梵Brahma^ )与毗湿笯(梵Vis!n!u )、湿婆(梵S/iva )二神为同体,其初,梵天位居三尊之首,后则渐居下风。
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,将此等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、色二界,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,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。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“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”;四处则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载之“梵身天、梵辅天、梵众天、大梵天”,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。
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载,大梵天身长为一踰缮那(由旬)半,寿量为一劫半,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,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,再五中劫又与众别,属初静虑地(初禅天)之中间禅。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,常载此王深信佛法、助佛教化等事,每值佛出世,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,手持白拂,于会座参法听受,常以法义与佛问答;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,护持国土,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。
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,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。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,身呈白肉色,头戴发髻冠,有四面四臂。据大日经疏卷五载,具四臂之中,右一手持莲花,一手持数珠;左一手执军持,一手作“唵”字印,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。其种子为揬(pra)。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,其真言为:南摩(皈命)钵罗阇(praja^,一切生)钵多曳(pataye,主)娑缚诃。[杂阿含卷四十四、长阿含卷十四梵
动经、卷十六坚固经、增一阿含卷十劝请品、大悲经卷一梵天品、大日经卷一、杂阿毗昙心论卷二、大日经疏卷十、玄应音义卷三]
(天名)Mah&amacron;brahman,梵者清净之义,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,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。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,故特附以梵天之名,其中分大梵天,梵辅天,梵众天三者。大梵为君。梵辅为臣,梵众为民。大梵天所得之禅定,称为中间禅。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。慧苑音义上曰:“梵谓梵摩,具谓跋滥摩,此谓清净。”智度论十曰:“梵名离欲清净。”智度论三十五曰:“梵者色界,都名也。”正理论三十一曰:“广善所生故名为梵,此梵即大故名大梵,由彼获得中间定故,最初生故,最初没故,威德等胜故,名为大。”彼名为尸弃,译言火或顶髻,彼顶上结髻如火,以表入于火光定,故名。彼在初禅天,最先生。故自念我无父母,自然而生,我为娑婆世界之主。法华经序品曰:“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。”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:“堪忍世界主,持髻梵王。”智度论一曰:“三千大千世界,主持梵天王名式弃。”法华文句二曰:“尸弃者此翻为顶髻,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。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,从德立名。”彼深信正法,每佛出世,必先来请转法轮。又常在佛之右边,手持白拂,以对于帝释。
梵是清净的意思,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,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。 - 陈义孝编
梵是清净的意思,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,今叫其中之初禅主的梵天。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