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种之烦恼。(一)根本烦恼与随烦恼。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:(一)根本烦恼,即无明惑。此根本无明之惑,能出生一切烦恼,故称根本烦恼。(二)随烦恼,即见思二惑。此见思二惑,随于一切违顺境上,起贪、嗔、痴等烦恼,随逐不舍,故称随烦恼。
(二)内着烦恼与外着烦恼。大智度论卷七载:(一)内着烦恼,指身见(妄执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之五阴为自身)、边见(妄于身见中,各执断、常之一边)等诸烦恼,于内心不了而起执着,故称内着烦恼。(二)外着烦恼,指贪、嗔、痴等烦恼,于外境不了而起贪着,故称外着烦恼。
(三)随眠烦恼与现行烦恼。华严经疏卷八载:(一)随眠烦恼,指无明烦恼种子,潜伏于第八藏识中,能生一切妄惑,故称随眠烦恼。(二)现行烦恼,指六根对六尘境,现起贪、嗔、痴等烦恼,故称现行烦恼。
(名数)一,根本烦恼,贪嗔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,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,故名为根本烦恼。二,随烦恼,忿恨覆等二十之烦恼,以前之根本烦恼为体,或为由此流出者,故名为随烦恼。是唯识之法相也。见唯识论六,百法问答钞二。[囗@又]一,分别起烦恼,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惑,谓之分别起烦恼。于见道一时断之。二,俱生起烦恼,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,与自身俱生之贪嗔等事惑,谓为俱生起之烦恼。入于修道,渐渐断之。见百法问答钞四。[囗@又](名数)一,大烦恼地法,无明,放逸,懈怠,不信,惛沈,掉举之六惑。常与一切之染心相应,故名之为大烦恼地法。二,小烦恼地法,忿,覆,悭等之十惑,唯为俱生迷事之惑,故唯为修道断,不通于见道断,又唯起于意识,不通于余识,又十惑各别而起,无俱起者,故名之为小烦恼地法。是俱舍之法相也。见俱舍论随眠品。[囗@又]一,数行烦恼,如贪欲嗔恚,不断而起之烦恼也。二,猛利烦恼,如因果拨无之邪见,上品之烦恼也。见俱舍论十七。
(名数)二种之烦恼。见烦恼条。
[出华严经疏] 一随眠烦恼依附不舍曰随。五情暗冥曰眠。谓无明烦恼种子。潜伏第八藏识之中。能生一切妄惑。是名随眠烦恼也。(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。)二现行烦恼谓六根对六尘境。现起贪嗔痴等烦恼。是名现行烦恼也。(六根者。眼根。耳根。鼻根。舌根。身根。意根也。六尘者。色尘。声尘。香尘。味尘。触尘。法尘也。)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大智度论] 一内着烦恼谓身见边见等诸烦恼。于内心不了而起执着。故名内着烦恼。(身见者。谓众生妄执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为自身也。边见者。妄于身见中或执为断或执为常。名执一边。名边见也。)二外着烦恼谓贪嗔痴等烦恼。于外境不了而起贪着。故名外着烦恼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瑜伽师地论]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者。即无明惑也。谓此根本无明之惑。能出生一切烦恼也。二随烦恼随烦恼者。即见思二惑也。谓此见思二惑。随于一切违顺境上。起贪嗔痴等烦恼。随逐不舍也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根本烦恼和随烦恼。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,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,故名根本烦恼;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,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,故名随烦恼。 - 陈义孝编
二烦恼者:
一、根本烦恼 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之六大烦恼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。
二、随烦恼 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等二十之烦恼,以前之根本烦恼为体,或为由此流出者,故名为随烦恼。 - 明·杨卓
根本烦恼与随烦恼。
根本烦恼即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六种大烦恼,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,故名为根本烦恼。随烦恼即忿恨等二十种小烦恼,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技术烦恼,故名随烦恼。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