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名数)有五种(一)金光明经所说。一理法身,本觉之理性,诸佛众生所具,同一如如之理也。但在众生,为无明隐没,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,名之为理法身。二智法身,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。始觉之智究满,与本觉之理契合者,名之曰智法身。金光明经曰:“唯有如如如如智,是名法身。”(如如者平等之义)。(二)菩萨璎珞经所说。一果极法身,即法性法身也。二应化法身,即方便法身也。璎珞经下曰:“有二法身:一果极法身,二应化法身。其应化法身如影随形,以果身常故应身亦常。”(三)璎珞经所说。一自性法身,即前之真身也。二应化法身,即前之应身也,以应化而名法身者,全揽法身为应化也。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实相。璎珞经上曰:“从初地至后一地,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:一法性身,二应化法身。”(四)昙鸾所立。一法性法身,证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,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。二方便法身,由法性法身,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。此二法身即真应之二身,法性生身之二身也。论注下曰:“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:一者法性法身,二者方便法身。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,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。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,一而不可同。”(五)元照所立。一理法身,如来所证之真理也。二事法身,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,是大小二乘相对之二法身也。资持记上一之三曰:“法身亦二:一理法身,即所证理显。二事法身,即五分德圆。”
(名数)有种种。见法身条。
[出华严经疏] 一理法身理即性德也。谓性净明体。本来离念。等虚空界。无所不遍。诸佛众生。皆同一相。是名理法身。二智法身智即修德也。谓究竟始觉之智。契合清净本觉之理。理智互融。色心不二。智所现故。是名智法身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无著论] 一智相法身谓具足智慧。方能演说诸法。是则说法为智慧之相。由此智相。得至法身住处。故名智相法身。二福相法身谓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。不如受持一四句偈。故金刚经云。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揭等。为人演说。其福胜彼。由此福相。得至法身住处。故名福相法身。(七宝者。金。银。琉璃。玻璃。砗磲。码瑙。赤真珠也。)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起信论疏] 一言说法身谓法身无相。本离言说。虽离言说。非言莫显。故名言说法身。二灯得法身谓法身体遍。物物皆具。但以迷故。不能究显。若不造修。何由证得。故以始觉之心。契于本觉之理。始本不二。即究竟觉。是名证得法身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1.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。理法身者,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,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,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;智法身者,始觉之智究竟,与本觉之理契合。2.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。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;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。3.璎珞经所 - 陈义孝编
有五种论述。
一是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。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