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二种出世圣者之智慧。有下列六种:(一)尽智与无生智。(一)尽智,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之无漏智慧。(二)无生智,为知其智不退之智慧。[俱舍论卷二十六、大毗婆沙论卷一○二]
(二)根本智与后得智。唯识家所用之名相。(一)根本智,又作根本无分别智、无分别智、正体无分别智、正体智,乃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理,断惑障之智。亦即照了无差别之智。(二)后得智,又称后得差别智,乃转有为之事境,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,而不生我法之迷惑。亦即照了差别之智。[摄大乘论本卷下、成唯识论卷九]
(三)权智与实智。(一)权智,又称方便智。通达权巧方便之智慧。(二)实智,乃契合实理之智慧。若判其事理深浅,则权智照事浅,实智照理深。如来之实智、权智皆能圆满,称为二智圆满。古来诸家学者亦以此二智,各宣扬其教说。[大乘义章卷十九、法华玄义卷三之下]
(四)如理智与如量智。(一)如理智,指照了第一义谛真理之智慧。(二)如量智,为照了俗谛森罗差别之智慧。[十八空论、佛性论卷三]
(五)一切智与一切种智。若依大乘玄论卷四所释有各种异称,前者为空智,后者为有智。或前者为总相之智,后者为别相之智。或前者相当于如量智,后者相当于如理智。若以权实判别,则一切智为权智,一切种智为实智。
(六)观察智与取相智。出自大明三藏法数卷五。(一)观察智,乃照了二空所显真如之理,不分别能证、所证之相的平等智。(二)取相智,乃照了事、理之法圆融无碍,善取法界之相的差别智。
(名数)有数种。详见二字部二智条。
(名数)一、如理智,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。或名根本智,无分别智,正体智,真智,实智。二、如量智,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。或名后得智,有分别智,俗智,遍智。十八空论曰:“如理智,即是无分别智;如量智,即是无分别后智。”佛性论三曰:“此二智有二种相:一者无着,二者无碍。言无著者,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着,是如理智相。无碍者,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,是如量智相。”行宗记一上曰:“迷是者,障俗谛故。世出世法,唯佛通达,名如量智。迷理者,障真谛故。法性真理,唯佛尽证,境智相冥名如理智。”[囗@又]一、根本智,如理智之异名,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。证此真理之实智,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,故名根本智。二、后得智,如量智之异名,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。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,故名后得智。此二者,又称无分别智,后得智,以根本智之境,离一切之分别也。唯识论十曰:“缘真如故是无分别,缘余境故,后得智摄,其体是一,随用分二。了俗由证真,故说为后得。”同九曰:“前真见道,根本智摄。后相见道,后得智摄。”[囗@又]一、真智,根本智之异名,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。二、俗智,后得智之异名,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。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:“真俗二智,更互相违。”佛性论二曰:“般若有二:一无分别真智,二有分别俗智。”[囗@又]一、实智,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。二、权智,又名方便智,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。维摩经佛道品曰:“智度菩萨母,方便以为父。”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:“智度是实智,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。方便是权智,权智外用,能有成辨。”往生论注下曰:“般若者达如之慧名,方便者通权之智称。”大乘义章十九曰:“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,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。”[囗@又]一、一切智,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。二、一切种智,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。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,佛具二智。智度论二十七曰:“一切智,是声闻辟支佛事,一切种智是佛事。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,无有一切种智。”
(名数)开佛智为二种:曰如理智,如量智。曰根本智,后得智。曰真智,俗智。曰实智,权智。曰一切智,一切种智。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,诸义相通,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,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,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。见二字部二智条。
[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]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。彻见实际之理。妙极寂静。无增无减。是名如理智。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。究竟通达一切境界。若见众生乖于理智。则成生死。若见众生称于理智。则得涅槃。是名如量智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观音玄义]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。能知能解。一切外法外名。亦能智能解。是名一切智。即声闻缘觉之智也。(内法内名者。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。盖佛教依理而说。故名理内也。外法外名者。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。盖外道等违理横计。故名理外也。)二道种智道种智者。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。发起众生一切善种。是名道种智。即菩萨之智也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摄大乘论] 一根本智根本智。亦名无分别智。谓此智不依于心。不缘外境。了一切法。皆即真如。境智无异。如人闭目。外无分别。由此无分别智。能生种种分别。是名根本智。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。缘于外境。种种分别境智有异。如人开目。众色显现。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。是名后得智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]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。照了人法二空。所显真如之理。了知能证所证。二俱不可得。是名观察智。(能证者。谓能证之智。所证者。谓所证之理。)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。若事若理。以智慧照了。悉使法法圆融。事理无碍。是名取相智也。 - 明·一如等 撰
[出大集经]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。即知我生已尽。梵行清净。是名尽智。(梵语阿罗汉。华言无生。亦云无学。)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。知诸缚解。更不三界受生。是名无生智。(三界者。欲界。色界。无色界也。) - 明·一如等 撰
1.如理智和如量智。如理智又名根本智、无分别智、真智、正体智和实智等,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;如量智又名后得智、分别智、俗智和权智等,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。2.根本智和后得智。境智无异,不起分别,名根本智;分别一切差别之相,慧照分明 - 陈义孝编
实相智。方便智。复有二智。如理智。如量智 - 唐·李师政 撰
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:
一、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,所显真如之理,了知能证所证,二俱不可得,是名观察智。
二、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,若事若理,以智慧照了,悉使法法圆融,事理无碍,是名取相智也。 - 明·杨卓
有五种形式的智:如理、如量、根本、无分别、真智。如理智为佛菩萨亲证真如契於诸法实相的真智。又名根本智、无分别智、真智。
如量智为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,又名后得智、分别智、俗智、权智。
其他智(略)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