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二种戒?二种戒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、佛学常见辞汇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二种戒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二种戒”的解释

  (一)止持戒与作持戒。(一)制止身口之恶,不杀不盗之戒法,称为止持戒。  (二)积极奉行作善者,称为作持戒。[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]

(二)在家戒与出家戒。(一)如优婆塞、优婆夷等信持之五戒、八戒,称为在家戒。(二)如沙弥之十戒、比丘之具足戒,称为出家戒。[毗尼母论卷一、卷三]

  (三)性戒与遮戒。(一)如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等四戒。此四者自性是戒,不待佛制,人若持之则得福,犯之则受罪,故称性戒。(二)如饮酒等戒。饮酒之性固非罪,然能犯诸戒,故佛特遮止,使不饮之,故称遮戒。[俱舍论卷十八]

  (四)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。(一)杀、盗、淫、妄四者,于自性乃极重之罪,称为性重戒。(二)饮酒以下诸戒,佛以大慈为息世人之讥嫌,特向内众而制,称为息世讥嫌戒。[北本涅槃经卷十一]

  (五)道共戒与定共戒。乃二种之律仪。(一)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,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,是为道共戒。此律仪与无漏道共生,故称道共戒,又作无漏律仪。(二)行人入初禅、二禅等诸禅定,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,称为定共戒。此律仪依静虑生,故又称静虑生律仪。[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十三、俱舍论卷十四]

  (六)随相戒与离相戒。(一)随顺如来之教,而行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,称为随相戒。  (二)持戒之人,心无所著,一切之戒,犹如虚空,了无持犯之相,称为离相戒。[华严大疏卷五]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二种戒”的解释

  (名数)此非据戒之项目数,乃就戒之特质而区分之也。一作持戒,二止持戒,戒之所以成立,在于防止恶行,称为止持戒者,即以戒本所列者为根本。止恶之理想在于作善,教以积极的行为者,亦名为戒,此为作持戒。如半月说戒,三月安居之规定是也。[囗@又]一出世间戒,沙弥之十戒,比丘之具足戒也。二世间戒,优婆塞,优婆夷之五戒八戒也。见毗尼母论一。[囗@又]一性戒,杀,盗,邪淫,妄语之四戒也,此四者自性是戒,不待佛制。人若持之,即得福,犯之即受罪。二遮戒,饮酒等戒是也,若饮酒,则能犯诸戒,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饮之,饮酒之性固非罪也。俱舍论十八曰:“离性及遮故,俱说为戒。”[囗@又]一道共戒,三乘之圣者,至见道修道之位,而发无漏道,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,戒体亦无漏也。二定共戒,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,身中自生防非止恶之戒体,此定有漏,故戒亦有漏也。见毗婆沙论十三。[囗@又]一性重戒。杀盗淫妄之四重也,此四者自性是极重之罪,故云性重。二息世讥嫌戒,饮酒以下之诸戒,佛以大慈为息世人之机嫌特向内众而制者,即一切之遮戒是也。见涅槃经十一。[囗@又]一随相戒。随即随顺,相即形相。随顺如来之教而行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,故名随相戒。二离相戒。离即远离,持戒之人,心无所着则一切之戒相犹如虚空,了无持戒之相,故名离相戒。见华严大疏五。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二种戒”的解释

  (名数)见戒条。

【佛学常见辞汇】对“什么是二种戒”的解释

  1.作持戒和止持戒。见二持条。2.出世间戒和世间戒。出世间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;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。3.性戒和遮戒。见二戒条。4.道共戒和定共戒。见二戒条。5.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。性重戒者,即杀、盗、淫、妄,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 - 陈义孝编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二种戒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