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kles/a,巴利语kilesa。音译吉隶舍。又作惑。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、乱、烦、惑、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。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,为达到我欲、我执之目的,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,而招致烦恼之束缚。在各种心的作用中,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;准此而言,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。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,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。自其作用而言,有随眠(梵anus/aya )、缠(梵paryavastha^na )、盖(梵nivaran!a )、结(梵sam!yojana )、缚(梵bandhana )、漏(梵a^srava )、取(梵upa^da^na )、系(梵grantha )、使、垢、暴流、轭、尘垢、客尘等各种名称。其用法有广狭二义,若加以分类,则极为复杂。一般以贪、嗔、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。
俱舍与唯识学于阐发心的作用之理论,最具组织性。通常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(本惑、根本惑)、枝末烦恼(随惑、随烦恼)二种。根本烦恼又分为贪、嗔、痴(无明)、慢、疑、见(恶见)等六烦恼(随眠);其中,见又可分为有身见、边执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种,合称为十烦恼(十使)。见有推察探求之性质,其作用猛利,自古称为五利使,其他称为五钝使。唯识学中,与第七识相应而起之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等,称为四根本烦恼。枝末烦恼系伴随根本烦恼而起之从属者,在俱舍中有放逸、懈怠等十九种;唯识中除去二种,另加上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,共二十种。俱舍论以妨碍觉悟之烦恼,称为烦恼障;虽能离弃烦恼障,然未能得到无余涅槃之障碍,称为解脱障。唯识论则以我执为根本者,称为烦恼障;妨碍正智之产生者,称为所知障。迷惑于佛教普遍之真理者,称为迷理惑;迷惑于具体个别事象的人类情意者,称为迷事惑。若以修行阶段之差异而区别,迷惑于佛教之真理者,称为见惑;迷惑于现象上之事物者,称为修惑。前者在见道位灭除者共有八十八使;后者在修道位灭除的贪、嗔、痴、慢等,共有八十一种,此系俱舍所说,唯识则谓一一二使与十六种。
其他另有见烦恼、爱烦恼(有欲爱住地、色爱住地、有爱住地等三烦恼)之说。天台宗亦有见思(见惑、思惑)、尘沙(妨碍化导)、无明等三惑之说。此外,尚有三漏、三结、四暴流、四取、五盖、五结、六垢、七流、九结、十缠等各种分类,或称为百八烦恼,或因计算方法不同而有各种异说,例如八万四千烦恼。[入阿毗达磨论卷上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、卷四十六、卷六十、俱舍论卷二十、卷二十一、佛性论卷三、成唯识论卷六]
(术语)梵语吉隶舍Kleśa,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,烦心恼身,谓为烦恼。智度论七曰:“烦恼者,能令心烦能作恼故,名为烦恼。”同二十七曰:“烦恼名,略说则三毒,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,是名烦恼。”注维摩经二曰:“肇曰:七使九结恼乱众生,故名为烦恼。”止观八曰:“烦恼是昏烦之法,恼乱心神。又与心作烦,令心得恼,即是见思利钝。”大乘义章五曰:“劳乱之义,名曰烦恼。”唯识述记一本曰:“烦是扰义,恼是乱义,扰乱有情故名烦恼。”梵语杂名曰:“烦恼,吉隶舍。”
烦是扰义,恼是乱义,能扰乱众生身心,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,叫做烦恼。 - 陈义孝编
梵语Klesa的意译。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七解释:“烦恼者,能令心烦能作恼故,名为烦恼。”唐·窥基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解释:“烦是扰义,恼是乱义;扰乱有情(众生),故名烦恼。”经上关于“烦恼”的分类、解说很多,如根本烦恼、随烦恼、分别烦恼、俱生烦恼等。最主要的烦恼,即贪、嗔、痴“三毒”。南朝梁·宝志《大乘赞》认为:“但无一切希求,烦恼自然消落。”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,心绪不宁。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我恁地一个人,许多房奁,却嫁一个白须老儿,好不生烦恼!”又如闻一多《红烛·时间底教训》诗:“昨日的烦恼去了,今日底还没来呢!”(李明权) -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
如瑜伽五十五卷七页至十页广说。 - 朱芾煌
烦恼梵语吉隶舍,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,烦心恼身,谓为烦恼。烦以喧烦为义,恼以逼乱为义。谓喧烦之法,逼乱行者心神,致使真明不得开发,故名烦恼也。教中总说分说,异名异数,科目甚多。名则诸结使盖,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,同是烦恼润生之力,体无殊别,但教门善巧,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。 - 明·杨卓
烦是扰意,恼是乱义,能扰乱众生身心,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,叫做烦恼。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