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佛陇峰南麓,乃天台宗之发源地。隋开皇十八年(596),晋王杨广(即炀帝)为智顗所创建。初,定光禅师住此峰,尝谓弟子曰,不久将有胜善知识,领徒众集居此山。之后,果有智顗渡江至此,大布教法,并欲于佛陇之南建寺,未成而示寂。晋王杨广深悼之,乃为智顗设千僧斋,兴工建殿宇;初名天台山寺,后因智顗初入此山时,定光曾梦告,三国(指北周、北齐、陈)合而为一,有大势力人能为此寺,寺若成,国即清,当称为国清寺。隋大业元年(605)遂赐额“
国清寺”。未久,灌顶住之。后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。
唐贞元以后,日本留学僧参诣该寺者甚众,如最澄、义真、圆载、圆珍、成寻、俊艿、重源、荣西等,皆曾来礼智顗之庙塔,或兴建佛事,或携回佛像经论,因而开创日本佛教天台宗。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载,该寺常有一百五十僧久住,夏季住三百人以上,可见当时法运之盛。唐会昌毁佛时,为兵火所焚。大中五年(851)重建,宋景德二年(1005)改称景德国清寺。后又遭兵火,三朝御书数百卷尽失,独存智顗所题莲经、西域贝叶经一卷,及隋栴檀佛像、佛牙。南宋建炎二年(1128),敕令重修,轮奂之美倍于旧日。建炎四年下诏易教为禅,此后国清寺成为禅寺。后经数度增建,寺域号称古来天下四绝之一。
寺之左右有五峰(八柱、灵禽、祥云、灵芝、映霞)环拥,双涧环流合于前。有桥名丰干桥,传为唐代丰干与寒山、拾得嬉游之地。又从丰干禅师与此寺之因缘,可知虽宋代以后方改为禅寺,然早于唐初已渐禅化。今诸堂完备。寺前九层砖塔,相传系隋炀帝命司马王弘为智顗所建,高约二十三丈,平面六角,规模甚宏,惟现存者,似宋代重建之物。所藏寺宝有吴越王钱弘俶造之铜制舍利塔,乃所谓八万四千塔之一,系从该寺域中所掘得,高十九公分,底部内有铭文。
寺境有二处一行(673~727)之遗迹。一行为唐代高僧,著名之天文学家,尝为修订“大衍历”,到国清寺居留,从寺僧习数学。后人在寺前七佛塔后建墓立碑,上题“唐一行禅师之塔”。又传一行抵此时,北山大雨,寺前东山涧水位暴涨,向西山涧倒灌,今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方,上书“一行到此水西流”七字。[国清百录序、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、天台山全志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一二三]
(寺名)在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。山有三寺,在顶曰福林,在腰曰国清,在麓曰修禅。国清具名景德国清寺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,敕为智顗禅师所创建。初智顗梦岩崖万重,侧有沧海,渺无涯际,泓澄在其下。一僧来伸手导顗登山,觉后语门人,皆答以会稽天台山。因而陈大建七年,遂入此山,隋开皇十七年,于此示寂。翌年,文帝敕为顗创建一宇,名为天台山寺。大业元年,炀帝赐国清寺额。唐宋元明,皆敕重修,清康熙十二年亦有敕再修,赐住僧紫衣。今大雄殿、普门殿、三隐堂、智者大师塔所等,结构极壮丽,境致幽胜,适于修禅,真震旦之名刹也。案国清为天台宗之本山。唐一行尝于此学算。
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。位于浙江天台城北天台山麓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晋王杨广承智顗大师遗意建成,初名天台山寺。隋大业元年(605)炀帝赐国清寺额。唐宋元明诸朝曾多次整修。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(1734)所建。1973年曾进行全面修缮。现有殿宇14座,房屋600余间,面积达19800平方米,规模宏大,殿宇雄伟。主要建筑有弥勒殿、雨花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钟楼、鼓楼、方丈楼、迎塔楼、藏经楼、妙法堂、安养堂、斋堂、文物室等。大雄宝殿中有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,连座高6.8米,重13吨。坐像壁后,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。殿左右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,雕工精细,造型优美。寺内有古梅一株,传为隋代该寺第一任主持灌顶手载。寺外有一行墓、丰干桥等古迹。唐贞元二十年(804),日僧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、行满学天台宗教义,并依道邃受菩萨戒。次年携佛教经论疏记200余部回国,开创了日本佛教的天台宗,其信徒尊国清寺为祖庭。(畅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