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dars/ana-bhu^mi。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。相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。菩萨乘者于此位断尽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,发真无漏智,见四谛之真理,即四谛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之道类智。据大品般若经卷六发趣品载,菩萨住此位应受行不舍之十法:不舍阿兰若住处、少欲、知足、不舍头陀功德、不舍戒、秽恶诸欲、厌世间心顺涅槃心、舍一切所有、心不没、不惜一切物。(参阅“十地”419)
(术语)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,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。见四谛之理,断三界之见惑,初得圣果者,即第十六心之道类智也。见大乘义章十四,四教仪集注下。
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,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。 - 陈义孝编
俗称“见解”或“见识”。如说某人对某物的见解好、理解深刻,就说“见地甚高”、“别有见地”等等。如郑振铎《漩涡》:“他一点儿见地也没有,只是照书直讲。”《续传灯录》卷三十五:“工夫稳实,见地明白。”宋·张镃《南湖集》卷一有诗云:“寥寥千百年,所得仅三四。此言或是痴,的确有见地。”“见地”一词,较早见于《大智度论》卷七八。其中说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有共同的“十地”,(十个修行证悟的阶次),其中第四地就是见地。天台宗的四教(藏、通、别、圆),将三乘共有的十地判为通教。《大智度论》中的见地,即修行者于此位中,以出世间智(无漏智)能断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见惑,得见真、俗二谛之理,故名见地。所谓见惑,就是不正确的推测和计度而产生的迷情(如“我见”等),断除此迷情,即能证得预流(预入于圣人之流)的果位。(无名氏) -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
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,相当於声闻乘的流果。
- 梵心居士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