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戒体三种?戒体三种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戒体三种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戒体三种”的解释

  防非止恶之功能(即戒体,又译无作、无表),其性通于大小乘,古来有三种异说,即色法、心法、非色非心法。(一)色法:说一切有部认为戒体乃依四大而生之无见无对之实色,摄于色蕴之中,称无表业或无表色。如俱舍论卷十三所载(大二九·七○上):“毗婆沙师说有实物,名无表色,是我所宗。”

  (二)心法:经部、唯识宗之主张。谓受戒时有发动思之心所,由此心所之种子相续而生防非止恶之功能,故戒体虽依受戒时之表色而生,附以色名,然实为心法。如成唯识论卷一所载(大三一·四下):“表既实无,无表宁实,然依思愿善恶分限,假立无表,理亦无违。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,或依定中止身语恶行思立,故是假有。”盖大乘唯识宗主张无表虽非色,但由其所防与所发,假名为色。又就别解脱戒而言,谓无表以思心所种子上之功能为体;若就道共戒与定共戒而言,则以现行之思为体。

  (三)非色非心法:成实论之主张。谓戒体无形质,故非色;无缘虑,故非心。如成实论卷七无作品所载(大三二·二九○中):“若人在不善、无记心,若无心,亦名持戒。(中略)无作法非心,今为是色,为是心不相应行。(中略)色是恼坏相,是无作中恼坏相不可得故,非色性。”道宣亦主此说,系于四分律之当分,依准成实宗之所立,立非色非心之戒体。但道宣于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复举出南山圆宗之戒体说,即视四分律分通于大乘,而以藏识(真妄和合之现识)中熏习之善种子为戒体,此“种子戒体说”实为道宣之正义。

  此外,天台宗智顗大师于菩萨戒义疏卷上谓戒体为假色,但据其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、摩诃止观卷四上所载,则以心性为戒体。天台一家虽有色心戒体二说,但仍以色法戒体为定准。密教亦主张戒体为心法,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佛性三摩耶戒之戒体。[俱舍论卷一、俱舍论光记卷十三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、卷中一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、大乘义章卷十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、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、授菩萨戒仪、释氏要览卷上、梵网经玄义]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戒体三种”的解释

  (名数)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:一色法,受戒之时,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。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,有防非止恶之功能,是名无表色,又名无作色,是为四大所生,故为色法,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。二心法,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,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,为戒体,是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者,故附以色之名,然实为心法,大乘唯识论是也。三非色非心法,彼无形质,故非色,彼无缘虑,故非心,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,是小乘成实论所立也。已上三种之戒体,南山于四分律之当分,准于成实宗之所立,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,自己之本意,依于大乘唯识之义而取心法之戒体。又天台,于止观取心法,戒疏取色法。但于小乘之有部大乘之唯识所异者,为性具之色,性具之心,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也。梵网戒疏上曰:“戒体者,不起而已,起即性无作假色。”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戒体三种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