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金陵刻经处?金陵刻经处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中国百科全书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金陵刻经处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金陵刻经处”的解释

  位于南京市延龄巷,乃以刻印流通佛典为目的之佛教文化机构。创始者杨文会有感于清末兵乱,经典多轶失,遂与同志十余人四处劝募,着手佛典之开版流通。同志中江都郑学川(其后出家,法号妙空)首于扬州东乡之砖桥鸡园创设江北刻经处;文会则于南京从事刻经。另于同治十二年(1873),刊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、十一面大悲观音像等。后于南京北极阁建屋,收藏数年来所刻之经版。光绪八年(1882),于元墓山香云海觅求藏版之地,然因经费不足而告中止。光绪十二年,文会渡海至英国,三年后返国,得日本缩刻大藏经,因是闭户诵读。十六年,至北京搜寻藏外古德逸书,并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,由日本寻回我国失轶之隋唐佛教著述,如中论疏、百论疏、成唯识论述记等,刻印流通。廿三年,于南京城北延龄巷开设藏版及流通处,即金陵刻经处之创始。三十三年,于刻经处开办佛学学堂,称祇园精舍,养成振兴佛教之士。未满两年,因经费不足而中止。乃闭读大日本续藏经,然认为其混杂,遂详订书目,汇编大藏辑要。宣统三年(1911),文会罹疾,临终委托陈樨庵、陈宣甫、欧阳渐等三人开版大藏辑要所揭典籍,又召集佛学研究会同仁,共商金陵刻经处之维持。文会殁后,陈樨庵等人继续经营,从事刻经。国民革命军至南京后,刻经事业一度终止。中日事变后,难民居于刻经处,若干经版散轶。民国四十一年文会之孙杨立生、杨雨生与徐平轩、赵朴初等人获得南京、上海佛教界之护持,成立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。其中,徐平轩主其事,吕澄任辅佐。另有中国佛教协会之经济援助,故计划扩充业务,加以周叔迦等人之外护,遂扩大刻经处所,整修破损屋宇及所藏经版,版架几达九百个,又整顿文会藏书一六○○种。民国四十三年以后,由于中国佛教协会之助,更进一步收集散于全国各地之经版,计有江北刻经处二二九○○个,重庆罗汉寺一四三九○个,苏州玛瑙经房三八○○个,北平、天津两刻经处二二六○○个,所收经版共达十二万版以上,又置刻工二十人,补刻散轶经版,与玄奘着译书之新刻。应刻经之需要,养成经典的新折、刻工,致力搜集散轶经版类,并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国编纂所支部。[杨仁山居士遗著第一册、杨仁山居士事略(徐文霨)、中国佛教史卷四(蒋维乔)]

【中国百科全书】对“什么是金陵刻经处”的解释

  中国近现代编校、刻印、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机构。清同治五年(1866),佛教学者杨文会创办于南京。杨文会认为弘扬佛法,必须流通经典。于是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,从日本寻回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种,如《中论疏》、《百论疏》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等,均经刻印流通。失传已久的北魏昙鸾著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》,也从南条文雄处取得,改名《往生论注》加以刻印,后收入《汇刻古逸净土十书》中。杨文会认为日本出版的《卐续藏经》,以博采为旨,忽视甄别工作,乃立志组织编刻《大藏辑要》,选佛典460部,3300余卷,进行严格的校订。同时编定经目,将藏经内容分为华严、方等、净土、法相、般若、法华、涅槃以及传记、纂集、弘护、旁通、导俗等21部,各部列举代表著作数部。1911年杨文会逝世前,嘱咐刻经处事业由其弟子欧阳竟无、陈樨庵、陈宜甫3人分别负责编校、流通、交际等工作。1914年,欧阳竟无在刻经处成立研究部,聚众讲习,兼事刻经。从学者有姚柏年、吕澂等人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上海佛教界人士圆瑛、应慈、赵朴初、方子藩等25人组成“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”,逐步恢复了刻经流通业务。此后,又陆续将原江北刻经处、支那内学院、北京刻经处、天津刻经处、三时学会等单位的经版共5万余片,全部汇集到金陵刻经处。1957年起,金陵刻经处确定隶属于中国佛教协会,业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收藏的经版最多时达15万余片,并继续刻印佛教典籍,发行国内外。

  在金陵刻经处创立以前,先有江苏江都郑学川在扬州创办江北刻经处(后改名法藏寺),专事劝募刻经。金陵刻经处创立后,两处分工合作,曾商定筹刻全藏佛典。此后,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常州、苏州、宁波、广州等地,也先后成立类似刻经机构。(木子青)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金陵刻经处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