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二十卷。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(730)。又作开元录、开元目录、智升录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全书分成前后两部分,前半部称“总括群经录”(卷一至卷十),相当于代录,系以时代别、译者别,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(67)至唐代开元十八年,凡六六四年间,一七六名译经僧所译大小乘经律论,共计二二七八部,七○四六卷。其中有关译经之资料搜罗绵密,包括译经之异名、略名、卷数、存缺、原著者名、翻译年代、场所,及翻译关系者,所载译经又有译与失译之别、单译与重译之别、大经与别生经之别等。此代录部分系继承历代三宝纪、大唐内典录而来。后半部称“别分乘藏录”(卷十一至卷二十),系仿自法经录之分类整理目录,相当于标准入藏目录与现藏入藏目录。别分乘藏录系以经为主,又分七类记载,即:(一)有译有本录(卷十一至卷十三),(二)有译无本录(卷十四至卷十五),(三)支派别行录(卷十六),(四)删略繁重录(卷十七),(五)补阙拾遗录(卷十七),(六)疑惑再详录(卷十八),(七)伪妄乱真录(卷十八)。最后两卷为大、小乘之入藏目录,总计入藏经典一○七六部,五○四八卷。盖历来所谓“一切经五千余卷”之称即出典于此。其中之“有译有本录”,将大乘经分般若、宝积、大集、华严、涅槃五大部,并注明单译、重译情况,为后世之大藏经编目所遵循。智升复将本书入藏目录以千字文编号,预防混杂,编定“开元释教录略出”四卷,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编号所依据。本书记事完备详实,故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。后世藏经组织亦大体依据本经录,先大分为经、律、论藏等部,更一一区别大小乘,大乘经中又以依五大部顺序排列为常例。唐代贞元十年(794)圆照作续编三卷,正名为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。[宋高僧传卷五、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、卷十九]
(书名)二十卷,唐智升撰。以三藏经论编为目录。不分门目,但以译人时代为先后。起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,迄开元十八年庚午,凡六百六十四载,中间传经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,所出大小二乘,三藏圣教,及圣贤集传,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,合七千四十六卷,分为二录:一曰总括群经录。皆先列译人名氏,次列所译经名卷数,及或存或佚。末为小传。凡九卷。其第十卷,则历代佛经目录四十一家。一曰别分乘藏录。分为七目。各以经论类从,辨别存亡真伪,及删并重修之类,凡八卷。其十九二十卷,则大小乘经论入藏目录也。见四库提要。缩刷藏经缘起曰:“唐太宗开元十年,沙门智升,着开元释目录二十卷,诠次经律论及诸师撰述,五千四十八卷。以千字文定函号,是大藏定数之始也。尔来历朝,大藏诠次,以开元录为模范。”
Kaiyuanshijiaolu
佛教经录。唐智昇编纂,20卷,“略出”4卷,共24卷。成书于开元十八年(730)。以编次严谨,记载翔实,校核精细著称。分为总录和别录两大类,各为10卷。总录又名《总括群经录》,内容系以时代为序,记载由东汉至唐代译师176人所出及失译经籍目录,并附有译人传记和古今诸家目录。别录又名《别分乘藏录》,分为七类记载大小乘经、律、论入藏目录:①有译有本大小乘经律论入藏目录,兼述译人时代;②有译无本大小乘经律论及阙本目录;③支派别行大小乘经律论及集传别生目录;④删略繁重别生同本异名各经等,删除目录;⑤拾遗补阙目录;⑥疑惑再详目录;⑦伪妄乱真目录(新编伪经及群录中伪经并诸家集钞等)。别录中最末2卷为大小乘入藏佛典总录,计收录经籍1076部,5048卷。
“略出”4卷内容和大小乘经籍入藏目录相同,但采用千字文为序的编目方法,以便寻检(基本上每一个字摄经10卷)。智昇首创用千字文编目方法,便于众多佛典的整理、庋藏和检索,在当时是比较科学的方法;以后各种不同版本汉文大藏经的编定,都遵循这一编目方式。(童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