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五卷。东魏杨炫之撰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。乃撰写北魏时代之洛阳,及近郊诸大寺之缘起、结构、行事等。晋永嘉年间(307~311),洛阳一带仅四十二所寺院。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迁都洛阳后,造寺之风盛行,盛时有一三六七所寺院,但于孝武帝在位(532~534)之时,所有寺院均遭破坏,仅余四二一所。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(547),杨炫之至洛阳为吏,见此残败之景象,因感伤盛衰之无常,故撰洛阳伽蓝记,汇辑洛阳城内外四十余所伽蓝之有关掌故。内容包括建筑缘起、寺院地势、风景、建筑规模,以及佛教或政治、社会掌故与西域之文化交流等。故此书不惟可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政治社会史之辅助资料,且可作为研究当时洛阳城之建制、佛寺建筑之重要参考。由于所记多为作者所亲闻目睹,故史料价值甚高,可补正史之不足。本书版本极多,以明代如隐堂刻本及吴琯所刻之古今逸史本为最古;其校勘本则首推近人周祖谟之洛阳伽蓝记校释为最佳,该书除判别文、注之外,并杂采众书加以注释校勘,对于初学者及专门研究者皆有极大之参考价值。[续高僧传卷一、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]
(书名)五卷,后魏杨炫之着。其自序曰:“周室京城表里,凡有一千余寺,今日寥廓,钟声罕闻,恐后世无传,故撰斯记。然寺数最多,不可遍写,今之所录,止大伽蓝。”
Luoyangjialanji
佛教著述。北魏杨炫之(一作羊炫之或阳炫之)撰。5卷。著者生卒年不详,事迹可考者甚少。据著者原序自述:“武定五年(547),岁在丁卯,余因行役,重鉴洛阳。城郭崩毁,宫室倾覆,寺观灰烬,庙塔丘墟,墙被蒿艾,巷罗荆棘。……京城表里,凡有一千余寺。今日寮廓,钟声罕闻。恐后世无传,故撰斯记。”该书所记,计有43寺(其中尼寺4所)及《宋云、惠生使西域行记》、《京师建制及郭外诸寺》两篇。所载洛阳名寺,以兴废沿革为纲,然按远近次序,分城内、城东、城南、城西、城北各为一卷。叙事简明扼要,文笔( )
丽秀逸,不仅是一部寺庙志,提供了关于北魏迁都洛阳四十年间的佛教史料,也记述了洛阳经济、文化及人民生活的荣衰变化,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。卷五所载《宋云、惠生使西域行记》则是研究古代中亚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资料。本书曾为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各代诸家著述所引用,可见流传甚久,但现存最早刻本系明代中叶后的三种刻本。《洛阳伽蓝记》的原书,据唐代刘知几《史通》补注篇称,原书本有正文、子注之分,而现存之明清刻本,则混注文入于正文。前人曾在校勘本书和分析正文、子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。
近代、现代以来,曾出版过几种新的校本。流传下来的刻本和现代校勘本,大致有以下十余种:①如隐堂刻本。为现存最早的单行本,似出于明嘉靖隆庆年间,无刻人姓名。②古今逸史本。明万历年间吴( )
所刻,与如隐堂本文字有异。③津逮秘书缘君亭本。明崇祯年间毛氏汲古阁刻本。出自如隐堂影写抄本,参照《太平御览》和《太平广记》,以硃笔窜改。④汉魏丛书本。清乾隆年间,王谟据古今逸史本复刻。⑤学津讨原本(照旷阁本)。清嘉庆年间,张海鹏据津逮秘书本翻雕,但小有更改。⑥真意堂丛书活字本。嘉庆年间吴自忠以津逮秘书和汉魏丛书两本互校而成的活字雕印本。⑦集证本。清道光十四年(1834)吴若准据如隐堂本,参考何慈公抄本及津逮秘书本略加删改的重刊本。⑧龙( )
精舍丛书本。1915年唐晏钩沈,故又名钩沈本,系据集证本重为分划。⑨日本《大正藏》本。据如隐堂本排出,而以其他各本参校,列其异同为脚注。⑩铁如意馆原稿本。张宗祥合校。1930年商务印书馆影印,1955年重印。⑾重刊本。徐高阮撰。1959年台湾明文书局版。⑿校释本。周祖谟校释。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本。卷首有校释者序及叙例各一篇。校释本所注,对历史人物事迹,则取证史书,陈其同异。史传所不详,则参照碑志,发其幽隐。地理则参校水经注及前代地理载记,悉载是篇,以资参证。佛书故事,则采诸经论,述其原委;翻译名称,则兼注梵音,陈其文训。其他若文藻典故、名物、制度之类,亦随文释之,不以其琐屑而失之。校释本卷首附阎文儒实测洛阳故城城基大小比例重绘图一幅;书末有起自北魏延兴元年(471)迄东魏武定八年(550)年表、引用书目、人名索引及宋云使西域行程图等。各卷正文前并插有各版《洛阳伽蓝记》的书影或有关图版多幅。(童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