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平等?平等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、佛学常见辞汇、俗语佛源、阿含辞典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平等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平等”的解释

  梵语sama,巴利语同。即均平齐等,无高下、浅深之差别。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、唯识性、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,称为平等。为“差别”之对称。如释尊即否定印度吠陀以来之阶级差别而主张“四姓平等”。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,例如认为佛、法、僧三宝,以及心、佛、众生三法,于本质上均无差别,故说平等;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,称为空平等、真如平等。另如大般若经卷四○九阐论般若波罗蜜、三摩地、菩萨等三者之平等;大智度论卷一○○明示法平等、众生平等之理;大日经卷一揭举身、语、意之三密平等。往生论注卷上载,平等是诸法体相,由此所达到之智慧,应无所分别,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,此称智平等;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,无高低、亲怨之区别,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,平等无二,此称众生平等。又佛称为平等觉,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。此外,一乘法乃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,称为平等大慧;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,称为平等大悲;对一切平等,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,称为平等心。空、假、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,又称为平等观;观身、语、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,称为三平等观;不论怨、亲之别,一概一视同仁,称为怨亲平等

  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,即:一切众生平等、一切法平等、一切刹平等、一切深心平等、一切善根平等、一切菩萨平等、一切愿平等、一切波罗蜜平等、一切行平等、一切佛平等,菩萨若安住此法,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。同经卷三十“十回向品”亦举出业平等、报平等等十种平等。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、法平等、清净平等、布施平等、戒平等、忍平等、精进平等、禅平等、智平等、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,众生若具此平等,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。此皆说明人、法、国土、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。[杂阿含卷二十、大般若经卷五七○平等品、大宝积经卷六○、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、佛地经论卷五](参阅“差别”4088)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平等”的解释

  (术语)对于差别之称。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。南史梁武帝纪曰:“幸同泰寺,设平等会。”五灯会元曰:“天平等,故常覆。地平等,故常载。日月平等,故四时常明。涅槃平等,故圣凡不二。人心平等,故高低无诤。”

【佛学常见辞汇】对“什么是平等”的解释

 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。 - 陈义孝编

【俗语佛源】对“什么是平等”的解释

  通常使用“平等”这个词有两种意义:一是平均,相等,相同。如《百喻经·二子分财喻》:“教汝分物使得平等,现所有物破作二分。”意谓分物平均。又如郭孝成《蒙古独立记》:“民国成立,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,一律平等。”意为各民族的权利是相同的。一是平常,一般。如清·李渔《意中缘·嘱婢》:“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,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。”其实,这个常用词源于梵语upeksa,意译为“舍”,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。佛教认为,一切事物在性体(即本质、共相、空性、心真如性等)上是有任何差别的。在时间上,称为“三世平等”。如《圆觉经》卷上说:“三世悉平等,毕竟无来去。”在空间上,称为“大小平等”。如《华严经》说:“大世界即是小世界,小世界即是大世界。”从佛性而言,众生平等。如《涅槃经·梵行品》说:“如来亦尔,于诸众生非不平等,然于罪者心则偏重,于放逸者佛则慈念。”不但众生平等,而且怨亲平等。如唐·顾况《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》诗云:“本师留度门,平等冤亲同。”佛教指出,顽固不化的“我执”和自以为是的“我见”实为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。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,达到人我平等,自他一体,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。(李明权) -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

【阿含辞典】对“什么是平等”的解释

1.无差别,如「平等不二」。2.同「舍」(宁静不执着),如「平等观」、「平等慧」、「平等心」。3.完全,如「平等尽苦」、「平等解脱」。4.平衡;均衡,如「平等修习」。 - 庄春江居士编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平等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