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菩萨僧?菩萨僧是什么意思?

在佛学大词典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、佛学常见辞汇、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“什么是菩萨僧”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,请查阅下面的答案。
【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菩萨僧”的解释

(一)菩萨之总称。维摩经卷下(大一四·五五四中):“得佛音声身口意善,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,以大乘教成菩萨僧。”[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]

  (二)二种僧(声闻僧与菩萨僧)之一。现出家沙门之形相,修学小乘三学,称为声闻僧;反之,现在家之形相,修学大乘三学,称为菩萨僧。又为三种僧(声闻僧、缘觉僧、菩萨僧,或声闻僧、菩萨僧、凡夫僧)之一。[大智度论卷三十四]

  (三)指北周之时,被迫蓄发、戴冠、衣着装饰璎珞之高僧。于我国佛教史上之“三武一宗法难”中,北周之武帝曾制种种恶法压迫僧尼,以达其毁佛废法之目的。例如武帝于建德三年(574),下诏别立道观,拣择释、道二教之名德,蓄发改形,号为“学士”。武帝崩后,继位之宣帝虽欲渐兴佛教,然以未便速除先帝之制,故仍下令于东西二京陟岵寺立一百二十位“通道观员”,甄选释、道之大德,蓄发、着衣冠,称为“通道观员学士”,当代著名之高僧,如法藏、彦琮等人皆被诏选之。盖以被甄选之僧,皆须“戴花冠、衣璎珞”,故以“菩萨僧”代称之。[大宋僧史略卷下]

【丁福保佛学大词典】对“什么是菩萨僧”的解释

  (菩萨)出家菩萨僧与声闻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异同颇有诤论,以梵网为宗者,谓声闻僧之外有菩萨僧,外相虽与声闻僧为一、而其戒法别有梵网所说之菩萨戒,大异于声闻僧之小乘戒,引心地观经报恩品所说之三种僧为其的证。禀承瑜伽者,以智度论之文为的证,谓余佛虽于三乘之僧,各异其戒,以别其位,而我释迦法中,声闻僧之外,别无菩萨僧,出家之菩萨,与声闻僧同受比丘戒,依其腊次,列次于声闻僧之中,如法华经所谓常不轻菩萨比丘是也。论三十四曰:“诸佛多以声闻为僧。无别菩萨僧。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。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,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。有佛为一乘说法纯以菩萨为僧。有佛声闻菩萨杂以为僧。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多,声闻僧少。”愚案从戒法言之,则显教中声闻菩萨之二僧别异,从其形相言之,则显教中所说之圣弟子,不论声闻菩萨,皆为出家沙门之相,其蓄发戴冠挂璎珞之在家庄严形相,仅限于密教,且如心地观经,非纯显教,显密合部之经也。故舍律衣,用素绢等官衣,或戴宝冠,为密教之菩萨僧,尚有其说,若为释迦法中显教之菩萨僧,则甚不可。支那于后周之世,始有菩萨僧。僧史略下曰:后周太武皇帝坏毁佛道二教,寻武帝崩,宣帝立,渐欲兴佛教,即敕曰:太武皇帝嫌浊秽,故废而不立,朕简耆旧学业僧二百二十人,勿剪发毁形。令于东西二京陟岵寺为国行道,所资公给。时高僧智藏,建德二年隐于终南紫峰阁,至宣帝时出谒,敕令长发为菩萨僧为陟岵寺主。大象二年,隋文为丞相,藏谒之,因得落发,又释彦琮不肯为菩萨僧,以其戴花冠被璎珞像菩萨之相,恶作此形。谓非佛制也。

【佛学常见辞汇】对“什么是菩萨僧”的解释

 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。 - 陈义孝编

【佛识慧集】对“什么是菩萨僧”的解释

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。

- 梵心居士编

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“菩萨僧是什么意思”的答案有错误,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,感谢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