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七贤位之一,四善根位之一。指见道以前之修行,至顶善根成满时所生之善根。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,又于此位能忍而不堕恶趣,故称忍法。可分三品:下品同其前之顶位,具观三界四谛之境,具修十六行相;中品之行相、所缘渐减渐略,乃至仅有二念之作意,思惟欲界苦谛之境;上品则惟一行一刹那,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。[俱舍论卷二十三](参阅“七贤”120、“四善根位”1767)
(术语)七贤位之第六,四善根之第三位名也。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,谓之忍,其智谓之法。俱舍论二十三曰:“此顶善根,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,有善根生,名为忍法。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。”
1.七贤位之一。2.四善根之一。 - 陈义孝编
俱舍论二十三卷四页云: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,有善根生,名为忍法。于四谛理能忍可中,此最胜故。又此位忍,无退堕故,名为忍法。此忍善根安足增进,皆法念住。与前有别。然此忍法,有下中上。下中二品,与顶法同。谓具观察四圣谛境,及能具修十六行相。上品有异。唯观欲苦。与世第一相邻接故。由此义凖暖等善根,皆能具缘三界苦等,义已成立。无简别故。谓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,一一圣谛行相所缘,渐减渐略,乃至但有二念;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。齐此以前,名中忍位。从此位无间,起胜善根,一行一剎那;名上品忍。此善根起,不相续故。 - 朱芾煌